佛门网首页>>大藏经首页>>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1000部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四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传梵大师法护等奉诏译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一

精进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七

  尔时舍利子。彼正法行童子为成熟善根故。于二十岁发生净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住阿兰若大树林中而为宴坐。于虚空中有诸贤圣。潜来教示如是义利。语苾刍言。汝于菩萨藏正法。得不退转精进之行。有大名称当得作佛。时彼苾刍于贤圣所。闻是语已生大欢喜。得未曾有。乃于城邑聚落国土王宫在在处处一切人民。如是寻求菩萨藏正法。又复往诣僧伽蓝中。恭敬礼问苾刍苾刍尼众。云何名为菩萨藏正法。菩萨于阿阇梨及佛法中。复何承事亲近修学。我今欲于诸尊者所寻求菩萨藏正法。若名若字而来听受。彼苾刍等答如是言。非我所知。又窃作是念。彼贤圣言应无虚妄。我于菩萨藏正法未曾听受。于不退精进复何修行。转复问言。具寿尊者。彼莲花超胜如来住何方所。愿赐开示。答言苾刍。莲花超胜如来住是方所。即时往诣所示方所。到已右绕三匝头面礼足。住立佛前发如是言。我今于此结加敷坐。于莲花超胜如来。不得闻是菩萨藏正法。于是方所誓不起立。舍利子。此苾刍七昼夜中。于地方所不退精进。如是坚固过七昼夜。以佛神力。乃见东方世界宝藏如来应供正等正觉。闻彼开演八种法门。此八种法门。能于菩萨藏正法。随顺修学。时彼苾刍。具足闻是不可思议八种法门无有过上。即于方所从坐而起。亦能于菩萨藏正法。开演不退转精进之行。复于城邑聚落国土王宫。满六十年教化无量俱胝天人。令住三乘。时彼苾刍临命终时。作是愿言。生诸佛刹人同分中。于彼没已。生阎浮提洲长者族中。如是生已。乃发是言行正法行。以是因缘。同彼往昔名正法行。发生净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出家未久。复于菩萨藏正法。现前安住。于六万岁。城邑聚落国土王宫。及能开演菩萨藏正法之行。教化无量俱胝天人。成熟三乘。所谓声闻乘缘觉乘无上大乘。临命终时复发誓言。由彼愿力。于阎浮提洲得获人身。王族中生。刹那生已。于虚空中贤圣告言。汝有情界超越诸法。以是缘故立彼名字。为超越诸法成熟有情。于二十年中。发生正信舍家出家。为苾刍相受具足戒。超越诸法正念缘力。于菩萨藏正法。现前安住。舍利子。此超越诸法苾刍。于菩萨藏正法。断诸疑惑。于城邑聚落国土王宫。复能开演。满六万岁。过是数已。令无量俱胝天人阿修罗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临命终时复发愿言。得获人身。于阎浮提洲大娑罗长者种族中生。刹那生已。空中有声。贤圣告言。汝有情界得获正念。以是缘故。立彼名字。为得正念。成熟有情。于二十年中。发生正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由彼往昔如实思念。最上最胜成就多闻。六十年中说法教化。于城邑聚落国土王宫。今诸有情。于菩萨藏正法。复能开演断诸疑惑。又过是数。教化四俱胝天人阿修罗等。成熟三乘。所谓声闻乘缘觉乘无上智佛乘。舍利子。此正法行苾刍。发是愿已即时命终。生于往昔彼地方所宝藏如来佛刹之中。舍利子。彼菩萨摩诃萨。令六十俱胝天人阿修罗等。成熟三乘悉得圆满。舍利子。彼菩萨摩诃萨。中无间隔。于宝藏如来佛刹之中。得不思议最上最胜多闻具足。于彼命终。即时得生莲花超胜如来世界王族之中。往昔教化六十俱胝天人阿修罗等。悉同生彼而为眷属。复于彼时有佛出世。号最上行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彼佛具足寿量八十俱胝岁。彼国人民寿命亦等。彼佛有八十俱胝大声闻众。俱来集会。皆阿罗汉。一一声闻。各有八十俱胝大声闻众。皆是清净大阿罗汉。复于彼时。名勇猛受王童子。多闻成就智慧明达。舍利子。时彼童子。与自眷属八十俱胝。同时往诣最上行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到已头面礼足。围绕世尊却住一面。时最上行如来。知彼童子往昔因缘心之所念。而为说法。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言。彼勇猛受王童子。得闻如是往昔相应所修之行。生大欢喜。与自眷属八十俱胝。同发净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尽其形寿常修梵行。求菩提道。时最上行如来告诸大众。此勇猛受王菩萨摩诃萨。我灭度后。次当作佛出现世间。号大精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彼最上行如来般涅盘后。所有舍利作供养已。受持正法。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舍利子。彼大精进如来寿量半劫。有无量大声闻众。一一复有二十那踰多。皆是清净大阿罗汉。俱来集会。舍利子。此不退转精进菩萨摩诃萨。行精进波罗蜜多行时。于菩萨藏正法。闻已次第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乃至生彼大精进如来世界之中。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安住大乘。速疾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精进行时。于菩萨藏正法。决定听闻受持读诵。乃至广为人说。何以故。舍利子。此诸菩萨摩诃萨。唯能于菩萨藏正法。如是进求不退转精进之行。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精进波罗蜜多。

禅定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一

  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进趣菩萨禅定波罗蜜多之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先远离染欲过失诸不善法。于彼寻伺发生喜乐。是名入解初禅定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次当远离寻伺于内引生清净洁白心一境性。于彼等持发生喜乐。是名入解二禅定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次当舍离贪爱行念正知。唯妙乐受身虽正知。如彼圣人观察舍念离喜妙乐行故。是名入解三禅定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次当如是先断苦乐适悦烦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是名入解四禅定行。彼如实得圆满清净纯一无杂。正等引心。无余支分及随烦恼不离等持。而能作彼禅定事业。而复圆满五种神通及彼智业。云何名为五种神通。一者天眼二者天耳三者他心四者宿住五者神境。此说名为五种神通。又复云何菩萨于彼天眼乃至神境。而能圆满最上正行神通智业。舍利子。此菩萨如实安住。正等引心圆满清净。纯一无杂及随烦恼。于诸有情心无所欲。而能发起神境等通。此说名为神通智业。又天眼清净出过于人。而能观察诸有情等。初生退没好丑等相。善趣恶趣胜妙下劣。乃至知诸有情业行差别。身语意中具足恶行。起彼邪见诽谤圣贤。而复积集邪见业因。身谢命终。堕于恶趣那落迦中。又复知彼诸有情等身语意中具足善行。起彼正见称赞圣贤。而复积集正见业因。身谢命终。生于善趣或生天界。舍利子。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于诸有情积集恶业。悉能了知。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清净天眼。于诸有情而为最胜。色相明了悉无障碍。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有学无学大阿罗汉辟支佛众。悉胜于彼。最上最胜最极明了无有过上。又此天眼。于彼一切出离道中。最胜出离。而诸菩萨有是天眼。于十方世界无量有情。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而此天眼诸有色相。于彼了知悉无对碍。又此天眼见色究竟。除无色界。所有十方世界无量有情。若生若灭。及彼业因一切根因。若增若减若胜若劣。悉能了知。又彼所有十方世界诸佛刹土功德庄严。一切悉见。清净戒蕴。安住成就胜妙果报。亦皆了知。又彼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诸佛世尊及菩萨众。一切悉见。及彼正士正念正知。通达境界威仪道行。及解脱法得总持门。安住智慧善巧方便。而能入解一切圆满。彼眼无碍诸色无见。彼眼无著诸色无染。彼眼解脱谓离诸见。彼眼清净自体光洁。眼无依止离诸境界。眼无所取离诸烦恼。眼无翳障离诸疑惑。眼不起念离对碍法。眼得光明照烛诸法。眼随智慧离识境界。彼眼无著离难调伏及彼痴冥一切烦恼。眼能决择诸根幻化。又复眼相彼无能胜。于诸有情平等观瞩。彼眼清净离杂思惟。彼眼无垢体性光莹。又彼天眼随其心意。而能现前成熟佛眼。眼无贪嗔离诸违顺。又彼天眼。于义境界修行法式如实相应。又于有情安住大悲。又彼天眼。来求丐者而无不与。见破戒者亦无嗔怒。于堕落者而常守护。于懈怠者而常勤策。为散乱者现禅定分。为恶慧者示正慧眼。为邪道者开悟正道。劣胜解者。导以最上佛之知见。又彼天眼。于一切智智。最上神通。于菩提道。专注一境决定现前。舍利子。此名菩萨摩诃萨而能圆满彼天眼通及智事业。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得天耳通。及能圆满最上正行神通智业。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天耳清净出过于人。能闻十方无量世界人非人声。所谓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薩/女]噜拏声紧那罗声摩睺罗声。人非人声。圣人声声闻声缘觉声。菩萨声佛声。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天耳清净。又复得闻诸罪业声。地狱声傍生声。焰摩罗界声。乃至微细边际。蝴蝶蜂虿蚊蚋等声。及诸有情所发语业。或攀缘心善不善等。一切了知。所发语业善不善根。彼因及果。悉皆了知。若语业贪随染爱所表。若语业嗔随恶骂所表。又语业痴亦随贪嗔所表。皆能了知。即语业痴亦随恶骂所表。若语业唯恶骂所表。即嗔随恶骂所表。彼语业痴。亦即随痴冥所表。悉能了知。又天耳通智。如实了知发生善巧破。彼语业随顺清净由能对破。语业清净。即能对破一切贪嗔痴等。悉令清净。又彼天耳。于圣人非圣人声悉听闻。如是听已。于圣人声不生住着。于非圣人声不着对破。又于圣人声获得大慈。于非圣人声发起大悲。于一切声无前后际。以决定智如实了知。又彼天耳。于十方无余一切世界。得闻如是诸佛世尊所说妙法。闻已念彼所度根器。不生痴冥一切摄受。亦无失念。如彼有情根器入解。了知诸法平等一味。又复不于一佛二佛所说之法。得听声已。不作互相障碍差别事相。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二

禅定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二

  复次舍利子。诸佛世尊说彼往昔任持之行。由今善根听闻声故。于时非时分中。获彼所说。若众会时。或说法时。及非时说。而别解行听已能说。又说法时。或众会时。或一苾刍。为彼说法如实记别。于他损害而不为说。又不如实记别择彼相应义理。善巧方便摄受于他。以自心清净洁白。而为彼说。若于色相等声。决定听闻而生欢喜。彼如色相等声。为令听闻决定劝喜。又若处众说法。以天耳识加持彼声。令诸有情而能解了。然彼有情听闻是法。或能解了。又若有情听闻是法。或未解了。彼于是处得法界清净。即耳界智界亦得清净。我以耳界既获清净。而此有情亦获清净。于彼耳界得善出离。如其所说文字义理。及诸有情巧妙言辞。令五趣有情闻说法声。悉令悟入。又能于此天耳界中。而得成就如来天耳。复于此中无杂乱意。此说名为菩萨摩诃萨得天耳通智业圆满。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他心智通及彼正行智业圆满。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十方无余一切世界诸有情类。往昔边际心能了知。及彼现在心亦了知。又复过去有情心智。粗因细因种种心智。皆能了知。或此有情最上心因。或此有情中分心因。或此有情最下心因。又此有情根性以布施相应。此有情根性以净戒相应。此有情根性以忍辱相应。此有情根性以精进相应。此有情根性以禅定相应。此有情根性以胜慧相应。又此有情根性以大慈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悲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喜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舍为因。又此有情根性以大乘为因。此有情根性以缘觉乘为因。此有情根性以声闻乘为因。又此有情诸善因力具足成就。又此有情诸善缘力具足成就。若复有情不善因缘力成就故。即此有情。以彼因缘力相应生下劣种族。若复有情善因缘力成就具足。即此有情。以彼因缘力相应生高贵种族。或复有情意中清净。非工巧清净。若或有情工巧清净。非意中清净。若或有情工巧清净亦意中清净。若或有情非意中清净。亦非工巧清净。舍利子。此诸有情往昔根因心所行智。如我相应说法之智。此说名为菩萨摩诃萨他心智力。又复入解他心智力。而此有情行布施因。于未来世得布施果。又此有情行净戒因。于未来世得净戒果。又此有情行忍辱因。于未来世得忍辱果。又此有情行精进因。于未来世得精进果。又此有情行禅定因。于未来世得禅定果。又此有情行胜慧因。于未来世得胜慧果。又此有情行大乘因。于未来世得大乘果。又此有情行缘觉因。于未来世得缘觉果。又此有情行声闻因。于未来世得声闻果。又此有情行世间因。于未来世得世间果。舍利子。若此因缘若彼因缘。于未来世。此诸有情得是根性。如实了知。于彼有情。而能成熟不生厌倦。乃至以智了解。是心根本。若正法器说此正法。又于说法复何所得。为令不作余法余业。若诸有情现在世中。于诸法行广大寻伺。然彼一切皆如实知。又彼着贪心。即如实了知彼着贪心。彼离贪心。亦如实知彼离贪心。彼着嗔心。如实了知彼着嗔心。彼离嗔心。亦如实知彼离嗔心。彼着痴心。如实了知彼着痴心。彼离痴心。亦如实知彼离痴心。若此若彼。有情杂染及障碍心。一切皆能如实了知。如实知已而为说法。欲令彼彼出离烦恼。若复往诣众中如是观察。一切众会若彼若此。于诸有情遍观察已。而为说法。舍利子。此诸有情前际后际。彼根性智一切了知。而菩萨摩诃萨自心无所住着。及彼他心亦无所住。何以故。此菩萨摩诃萨。由智了故心无所住。由念了故心无所住。由慧了故心无所住。由趣向了故心无所住。由胜慧了故心无所住。由觉了故心无所住。由断习气及诸随眠生涩烦恼。离垢光洁无诸过失。于一切法分明了解。于一切有情心行差别。极能入解心无所住。舍利子。于如是行相。入解有情心智。此说是名菩萨摩诃萨得他心通智业圆满。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宿住念通及彼正行智业圆满。舍利子。如是菩萨摩诃萨。于十方无余一切世界一切有情。具无量种宿住念通。若一日二日三四五日。若十二十乃至五十日。百生千生百千生无量百千生。乃至百成坏劫千成坏劫百千成坏劫。无量百千成坏劫。诸有情类。于彼往昔。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姓氏。如是色相如是形状。如是住处如是饮食。如是久住如是苦乐。彼彼生灭及于寿量。彼没此生。皆悉了知。又知自身及诸有情。此宿住念非唯一种。自身前际及他补特伽罗前际。此宿住念非唯一种。又自宿因善根念力。及他宿因善根念力。又自善根成熟菩提。令他有情念彼善根发菩提心。又若往昔苦及乐因。皆是随顺无常苦无我等。彼既随顺无常苦无我等。即不乐色相。不乐受用。不乐眷属。不乐富饶。不乐为转轮圣王。不乐为帝释天主。不乐为大梵天王。不乐为护世天王。一切生处自在王位及诸欲乐。皆不爱乐。彼正思惟。是处不为成熟有情。而受轮回。彼唯随顺无常苦无我等。往昔诸烦恼行之所招集。极生追悔起大厌离。及现在事诸不善业。乃至命根厌不复作。往昔善根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广大成熟。又能积集现在善根。除灭一切险难境界。成熟佛法僧种子。相续不断。成熟一切智智正念缘力。又此正念。以自加持法界加持。不倾动故而无所娆。成熟定业亦无娆恼。于奢摩他。以自加持心无迷乱。于毗钵舍那而为摄受。以现量智无怯弱故。以正忆念无忘失故。受大快乐。积集诸行不由他悟。积集行故趣于彼岸。一切能到积集行故。以正念缘力。过去现在无忘失法。此说是名菩萨摩诃萨宿住念通智业圆满。

  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于神境通及彼正行智业圆满。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断除诸行。而能具足修习欲神足定。断除诸行。具足修习勤勇神足定。断除诸行。具足修习心神足定。断除诸行。具足修习观神足定。彼欲勤心观摄受诸法。而能修习成出离故。又此四神足数数修习。即于现前获神境通。而得受用。彼无量种神通变化。又此神变。而常观瞩一切有情。一一神变。皆能调伏一切有情。又此神变普能显现。若身若力或复加持。又彼如是一一身相。能往调伏诸有情类。又彼如是一一身相。复能显现。或佛身相。或缘觉身相。或声闻身相。或帝释天身相。或大梵王身相。或护世天身相。或转轮王身相。又彼所现一一身相。而复显现如是身相。能往调伏一切有情。及能[怡-台+龍]悷诸旁生类。又彼所现如是身相。为诸有情演说正法。又复能现如是势力。普为摧伏一切有情极重嗔慢。谓大庄士力。乃至四分那罗延力。乃至半那罗延力。乃至那罗延力。乃至如是诸力。以手二指举须弥山。高六十百千庾缮那。又掷彼山。远八万四千庾缮那。譬如举一庵摩罗果。从此掷置他方世界。而神境通菩萨摩诃萨力。都无动作。又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广大下从水际至色究竟天。其间有情置于掌中。住经劫数。一切道行普能显现。而菩萨摩诃萨。为彼慢过慢极重忿怒诸有情类。成就力能可伏慢过慢忿怒等。而为说法。又依彼神足得加持智。于加持智。即得如是诸加持法。或以加持大海为牛迹量。复以牛迹为大海量。又或时加持火聚为彼水聚。复以加持水聚而为火聚。以要言之。于上中下法。一切互相加持。亦复获得如是成就世间所有。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诸有来者。皆无有能振动变易及能出没。又复世间。此加持法无有共者。唯佛世尊能有是故。又以工巧加持缘力。为彼慢过慢极重忿怒诸有情类。广说妙法极令欢喜。又彼修神足者。于魔境界天魔眷属及诸烦恼。而无堕灭。超越自在于佛境界而能入解。于诸有情。乃至少分无有损害。一切善根相应随顺。此说是名菩萨摩诃萨于神境通智业圆满。舍利子。又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神通。复何名智。以彼天眼正观色相。此说名为神通。彼幻法智不作正行。此说名智。又舍利子。若于一切有情实有所闻。此说名为神通。而于前际过失俱不可得。此说名智。又舍利子。若彼了知一切心行。此说名为神通。于心灭智不灭正行。此说名智。又舍利子。而于前际念彼无碍。此说名为神通。若于三世智都无碍。此说名智。又舍利子。于一切刹土随意往来。此说名为神通。于虚空刹土智都无碍。此说名智。又舍利子。立法分位。此说名为神通。于法观察。此说名智。又舍利子。于诸世间善巧化导。此说名为神通。于诸世间都无系着。此说名智。又舍利子。出过一切释梵护世。此说名为神通。出过一切声闻缘觉。此说名智。

  复次舍利子。如是所说。是名神通智业圆满。又舍利子。所有烦恼散乱。菩萨摩诃萨定分行心。及加持智。乃至一切有情染心散乱。及菩萨摩诃萨定分行等。应知积集。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普遍积集而得安住。此说名为三摩呬多。又此一切有情。是名三摩呬多。心常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意常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善巧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意中极深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布施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持戒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忍辱平等。是名三摩呬多。精进平等。是名三摩呬多。禅定平等。是名三摩呬多。胜慧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彼一切法平等。是名三摩呬多。若于一切法平等。即一切有情平等。及一切菩提平等。如是普遍入解。此说名为三摩钵那。又若普遍入解诸法如虚空等。此说名为三摩钵那。又若普遍平等入解无相无愿无积集行。此说名为三摩钵那。又若普遍入解诸法音声。此说名为三摩钵那。又于一切饶益不饶益等处。心平等如地。心平等如水。心平等如火。心平等如风。心平等如空。高离掉举。下无昏沉。而善安住。一切道行而得不动。名三摩呬多。于道行自体而无分别。名三摩钵那。虽言辞充满无口过失。无高无下亦无动乱。相应顺成一切世间法义时分。然于世间八法。而能超越。一切烦恼悉无所著。远离愦闹寻伺境界。如是法行名三摩呬多。又于一切世间。工巧造作悉能显现。于彼事相亦不弃舍。而菩萨摩诃萨。于禅定波罗蜜多平等入解。而复出生智慧方便。不为大悲心缘之所随缚。观察有情平等入解。方便寂静极寂静等。是名智慧。令佛智慧不现在前。是名方便。又若平等入解诸法不为随缚。是名智慧。又一切法都无取舍。是名方便。于彼法界无计度念。是名智慧。若于佛身平等入解。不生现前作证。是名方便。于彼法身念无所住。是名智慧。若于佛声相平等入解。于妙梵音具足领悟。是为方便。又复思念法无可说。是为智慧。又于金刚心时平等入解。而能极胜安住。是为方便。于彼正念念无散乱。是为智慧。又于往昔愿是平等入解。而能成熟有情极胜安住。是为方便。于一切有情念无实我。是为智慧。念彼善根证无所证。是为方便。又念彼无根及无住着。是为智慧。又于佛刹平等入解。而使现前清净。是为方便。念彼刹土如虚空等。是为智慧。又念于菩提道场平等入解。而使现前庄严。是为方便。又念彼止息或诸染法。是为智慧。若于转法轮中平等入解。而能普应机缘。是为方便。又念彼转无所转。是为智慧。乃至菩提分行平等入解。而能现前舍离。是为方便。乃至念彼。于一切法而非相应。及诸随惑。以如来智慧禅定妙乐无诸热恼。于相无相一切攀缘降伏。悉皆了知。彼一切菩萨摩诃萨。定非定位以善出离。如是相应。是为智慧。而诸菩萨摩诃萨。获得无尽禅定波罗蜜多。诸有魔事皆不得便。得善安住诸佛法器。舍利子。如是所说智慧方便。彼菩萨摩诃萨。于禅定波罗蜜多。而能出离。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三

禅定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三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得不退转神通。或以意想或以事业。皆是所作游戏神通。复于处处广大安住。现诸所作。彼有所作。神通智力世间最上。于所作事。虽具诸相善能决择。而复现证世出世间第一之法。菩萨神通示无尽相。犹若虚空遍一切处。菩萨神通。现一切相色无色等。复能随顺入一切声。然于前际音声平等。菩萨神通。观察一切有情心行。于其体性随缘显现。于诸劫中随其思念。前际后际无有间断。一切唯现神境变化。决定现前无别行相。菩萨神通达漏尽智。观时分已而无超越。胜出世间决择诸法。所有一切声闻缘觉之所难测。菩萨神通其义甚深。慑坏群魔制伏外道。于菩提场。而能总持一切佛法。志求正觉。随其种类转正法轮。而善调伏一切有情。至灌顶位得法自在。

  舍利子。此不退转神通菩萨摩诃萨。所作事业悉无我慢。其心清净正善调伏。光洁自在。离诸染欲及随烦恼。微妙寂静所有善业。而悉成就。于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起正思惟于生死中都无系缚。所以者何。谓彼生业。诸烦恼缚颠倒执着。皆悉解脱。是故于生死中都无系缚。而复不坏大乘成证一切佛法。然彼佛法。十方谛求了不可得。又一切法皆顺佛法。是故佛法即一切法。若一切法如实寻求亦不可得。于算数道及非算数。平等超越无有少分。此说无法亦无非法。若能于法非法遍能了知。是故于此都无住着。又诸法义亦非住着。若着于义非大义利。若复于义非义悉无所住。设见于义而智无碍。若智无碍则无遍计。若无遍计则无有对。若无有对则无所住。若无所住则无间断。若无间断则无虚作。若无虚作则无迷乱。若无迷乱则无我我所。若无我我所则无诤论。若无诤论是沙门法。若无诤论是沙门法。则喻彼虚空。亦如平掌。若喻虚空亦如平掌。彼则不堕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若一切处而无所堕。则无形色。及无显色。亦无分位。若无形色无显色及无分位。彼则如是随顺觉悟。若能如是随顺觉悟。彼则如是随所觉悟。云何说此随顺觉悟及所觉悟。谓若了知彼极微法皆不可得。说此是为随顺觉悟及所觉悟。应当于此平等入解。即能成就菩萨摩诃萨希有之法。云何菩萨摩诃萨希有之法。所谓于慈无我悲无众生。喜无寿者。舍无补特伽罗。布施无彼悔与心持戒生彼寂静心。忍辱发彼无尽心。精进发彼最上心。禅定离彼散乱心。胜慧无彼戏论心。念处无念处作意心。正断随彼生灭心。神足离彼嬉戏心。于信进念定慧。起彼无碍自然平等入解心。如是五根五力。起彼无能损坏屈伏心。于七觉支。起彼分别菩提心。于八圣道。起彼观察正解心。于奢摩他。起彼平等心。于毗钵舍那。发起观察圣谛希有遍知心。成熟有情。发彼本清净心。于彼法界摄受正法。无杂乱心。于无生法忍。起不可得心。于不退转地。起转无转心。于相所获。起无相心。庄严菩提道场。起彼顺三界心。制伏群魔。起彼摄受有情心。于诸法自性菩提。起彼顺觉悟心。于转法轮。起彼无所转心。于大涅盘。起彼随现轮回自性平等心。舍利子。如是所说。是为菩萨摩诃萨于随顺觉悟及所觉悟而能成就希有之法。

  复次舍利子。云何禅定。谓诸菩萨于彼禅定无所耽着。能于如来三摩地而得圆满。又复不乐禅悦之味。诸菩萨虽复于身适悦。而无取着。复于禅定常乐大悲。以是缘故留诸惑染。又于禅定不退等持。以是缘故厌离欲界。复于禅定修神通业。以是缘故。了知一切有情心行。又于禅定通达实际。以是缘故得心智自在。复于禅定得等至智。以是缘故。普遍一切色无色界。又于禅定至极寂静。以是缘故。于声闻缘觉三摩钵底。而求增长。复于禅定而无动乱。以是缘故住极究竟。又于禅定常行对治。以是缘故。而不住彼相续习气。复于禅定得最胜慧。以是缘故。于诸世间而为第一。又于禅定。而先通解有情心意。以是缘故。诸有情中而为最上。复于禅定。而常自在随乐三宝。以是缘故。获得如来无尽功德。又于禅定得极高胜。以是缘故常住三摩呬多。复于禅定得自在转。以是缘故。而能圆满一切事业。又于禅定悉无所受。以是缘故得大智慧。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禅定。

  复次舍利子。禅定波罗蜜多以何为先。所谓决定心为先。一境心为先。不散乱心为先。安住心为先。奢摩他心为先。三摩地心为先。根等持为先。力等持为先。正等等持为先。定解脱为先。九次第定为先。不相违为先。善法为先。降伏烦恼怨贼为先。圆满三摩地蕴为先。菩萨三摩地为先。佛三摩地为先。舍利子。如是寂静之法。是名菩萨摩诃萨所行之行于禅定波罗蜜多为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陀曰。

  禅定解脱波罗蜜  常于多劫行是行
  彼世间法意无著  是名寂照三摩地
  若诸通达波罗蜜  如电庄严胜高显
  以能勇猛离诸垢  是名月光三摩地
  成就无忧戒德光  于诸法中自在转
  斯法高勇若须弥  是名法光三摩地
  于彼法宝庄严地  正法总持妙清净
  是心能伺于他心  名正法智自在转
  定能摧断诸烦恼  如幢珠网无障碍
  于十力中胜解脱  名破魔力三摩地
  胜无能胜须弥灯  彼号智光清净眼
  谓能合掌赞善言  妙住持地三摩地
  以能入解空无相  无愿寂静地亦然
  法念功德智自在  诸佛无边三摩地
  苏难陀龙师子王  若来若去常安静
  清净眼力无瞬动  定名远离种种想
  金刚定如金刚地  高显不动量须弥
  清净音声普遍转  远离烦恼三摩地
  广大一切功德相  犹若虚空无边际
  具足增长智慧念  辩才宣说悉无尽
  观察有情令善作  无边无尽无损坏
  慈能调柔悲善根  喜入极喜舍二障
  解脱坚固生欢喜  如胜莲华金刚幢
  智海智光俱不动  是名法义三摩地
  无边解脱光明海  如来定慧愿庄严
  无上正觉妙寂静  定名不动调伏法
  光明愿得庄严刹  令有情意悉欢喜
  于正觉道常随顺  庄严宝髻波罗蜜
  迅速如风无分限  亦如海藏持众宝
  施真甘露解脱门  开七觉华三摩地
  大神通义妙摄受  通达无边悉圆满
  普现如是佛境界  是名积石山王定
  若修禅定波罗蜜  安住等引定境界
  菩萨无量功德门  是名寂静三摩地
  于等引中随作意  所发言音皆轨范
  乃至行坐威仪中  如是悉常无放逸
  又此诸法最寂静  无我无人无寿者
  亦无分别非分别  唯此无余登彼岸
  若修禅定波罗蜜  所获无边功德海
  诸有智者菩萨众  应当怜愍诸有情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尔时佛告舍利子。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胜慧波罗蜜多。舍利子。若诸菩萨行不退转菩萨行时。于此菩萨藏正法殊胜义利。毕竟受持读诵听闻广大开示。为他人说。得胜慧相。又彼胜慧。云何是相。云何入解。谓于胜慧所闻之相。随意入解。又复云何是所闻相。所谓乐欲相。意愿相。善和合相。善知识相。变化相。回向相。高贵相。尊重相。右旋相。极自在相。亲近相。不听外境相。承事相。作意相。不散乱相。如求宝相。如求医相。灭一切病苦相。念器相。通达菩提相。对治觉悟相。入佛智相。听无厌相。集法施相。施已无悔相。乐近多闻相。善作欢喜领纳相。大喜遍身相。心大适悦相。听无疲倦相。乐闻正法相。乐闻正行相。乐闻不触无智相。乐闻波罗蜜多相。乐闻菩萨藏正法相。乐闻摄事相。乐闻方便善巧相。乐闻梵行相。乐闻神通相。乐闻四念处相。乐闻四正断相。乐闻四神足相。乐闻十二缘生相。乐闻无常苦无我寂静相。乐闻空无相。无愿解脱相。乐闻不积集不善根行相。乐闻积集善根行相。乐闻单已相。乐闻转法轮相。于杂染中无散乱想相。调伏一切烦恼想相。归向智者相。亲近贤圣相。远离不律仪相。乐闻圣人相。乐闻五根相。乐闻随念观察相。乐闻七觉支相。乐闻八圣道相。乐闻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量十八不共佛法相。

  舍利子。而于是中即闻修慧。所以者何。谓于菩萨藏正法。而生乐欲。彼听闻已而能了知。知已能修。若于菩萨藏正法中。意愿听闻。起善和合近善知识。若变化若摄受右旋。若极自在。若亲近多闻不听外境。安住多闻勤勇作意。如求宝想。如求医想。灭贪嗔痴想受持想。若于诸法通达旨趣。及于意乐令智增长。听受无厌。闻布施已能勇悍施。闻说戒已能护净戒。闻说忍已而能忍辱。闻说精进而无懈怠。闻说禅定而不散乱。闻说胜慧心起尽漏。乐胜多闻。及闻法已身心适悦。闻大乘已而生胜欲。闻摄受事心行摄受。闻四念处而身受心法念住。闻四正断。则已生不善而令除灭。未生不善而能弃舍。已生善根而令增长。未生善法而能发起闻说离诤。而身心欲俱获轻安。闻说禅定而心行决定。闻四无量已。于一切有情而起大慈。于彼乐着而起大悲。于诸正法而起大喜。于不善处而起大舍。闻五根已。于信进念定慧而心能行。闻七觉支。于一切法心生觉了。闻八圣道。而能起心趣向涅盘。若于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量十八不共法。乃至无量佛法。如是当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彼听闻已而能了知。知已能修。舍利子。如是所说种种所闻之相。随意入解是为菩萨摩诃萨胜慧波罗蜜多之行。

  复次舍利子。菩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而能于此菩萨藏正法殊胜义利。受持读诵听闻广大开示。为他人说。得诸法正行。云何是为诸法正行。谓于是法。如其所说安立正行。舍利子。法正行者。谓若随顺摄受诸法。所以者何。谓法无执着是即正行。若住执着无有是处。于补特伽罗法中。而求出离。亦无是处。若于补特伽罗法。无所执着是名正行。得无疑惑。斯有是处。是故诸修行者。于此正法随顺摄受。而无障碍即为正行。

  复次舍利子。若于诸法及尊重法。无执无取无生无灭。及于诸法设顺正理。亦应无取。如是所说即为正行。如我今说无有少分。亦无所见。如是无见无取是诸法相。云何为相。所谓有相无相。所以者何。此相无相。说名无相。又此相者。于一切法都无觉了。此无相者无见无取。如是所说即为正行。是故于此正行。应当修习现证诸法得无障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陀曰。

  若于菩萨藏  不应生决定
  如是诸智者  得安住正行
  又若于是法  而或行执取
  及起边执故  此非为正行
  法虽不可得  勿作于空解
  况此正妙法  不同于虚空
  若法同虚空  世间无领解
  由无领解故  此非为正行
  又此正妙法  无取无不取
  是故法非法  不应生执取
  由无执取故  此即为法相
  如是行相中  说名为正行
  又此正妙法  曾无有住着
  随顺而了知  无能得损害
  由无所害故  智都无所解
  如是行相中  说名为正行
  又复诸智者  住少欲功德
  于此正法中  相应善修作
  若诸善安住  行威仪正行
  而于所向方  随应得清净
  以所向清净  知如是正法
  则能于处处  了有情心意
  又复诸智者  了彼心意已
  如是行相中  而能宣正法
  又此甚深法  通达胜义谛
  于如是义中  而常获决定
  又复诸智者  多闻如大海
  以是最深广  行无量功德
  不假文与义  能通达正理
  于无量文义  获坚固不动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此菩萨藏正法殊胜义利。闻已乃至广为人说。而能获得胜慧光明。于诸法中。无明黑暗盲瞑翳障。悉能除灭。于胜慧光速获成就。善不善法如实了知。乃至命终诸不善法。毕竟断除。闻诸善法如所觉悟。于善寂默而能宣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陀曰。

  譬如入暗处  现前诸色相
  彼眼不可见  以火能破瞑
  如是现在劫  彼有生死人
  于善不善法  不听而不知
  由听是法故  于罪不应作
  及除非义利  速能趣涅盘
  乐亲近师友  增长于闻慧
  彼慧清净故  获得妙乐义
  彼闻义智者  见非法出离
  于净法勇猛  得殊胜妙乐
  若于菩萨藏  闻已住法性
  光明照世间  真行菩提行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四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菩萨藏正法殊胜义利。清净乐欲。而于受持读诵正法者。应当发起善知识想。勇猛精进正摄受心。为欲发彼正愿及四正断。于一切法相应得无障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陀曰。

  尊重善知识  得为说法师
  作彼听法众  常住于正行
  不惜其身命  精勤而最上
  安住实智中  得胜慧清净
  自了知正法  净信无不达
  由觉出离故  如佛广开示
  亦如诸智者  善达文句义
  常修清净行  得预诸学位
  所有染净分  皆悉无所著
  以无所著故  于法而无减
  由精进乐欲  身速获轻安
  听闻是法已  智增无失念
  常住于智念  了善不善法
  由学最上乘  通达念慧力
  知彼有情意  如我于长夜
  以学是法故  得胜慧清净
  了有情意已  为开示正法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微妙清净光明法门。及诸圣者发起正见。如佛所说而修行之。以二因缘。当如是学。何等为二。一者获他言音。二者谓自作意。若诸菩萨。于相应行菩萨藏正法。不能听闻。听已于深法律三摩地门。而得少分欢喜知足者。应知彼是怀增上慢堕魔网中。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及随烦恼。着五欲乐轮回相续。如来以是说彼有情。随顺有漏无能解脱。舍利子。若有亲近法师。于此正法听已了知。而不作罪远非义利。增长闻慧见妙涅盘。清净勇猛得胜妙乐。如是菩萨摩诃萨。当知是为于此菩萨藏正法希有法律殊胜义利。受持读诵乃至听闻广大开示。为他人说得相应行。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于此菩萨藏正法。若不听闻。无能获得彼相应意。而与圣道极相违故。如来以是说彼有情。于老死解脱而常作意。云何是相应意。谓此菩萨摩诃萨。远离相应及不相应。是相应意。于相应意得无增语。又菩萨相应意。谓于音响无能发起。诸阿罗汉亦无能发。然彼所出音响了不可得。于前际后际随所伺察。当云何生至何所灭。若通达过去所说音响。则过去已灭。若通达未来所说音响。则未来未至。若通达现在所说音响。则现在不住。如是已说未说当说。遍一切处寻求俱不可得。于相应意当如是学。

  舍利子。若菩萨相应意如是学者。云何观察。谓此菩萨。观一切法自性本灭。观一切法自体本寂。观一切法自性平等。观一切法毕竟不生。观一切法毕竟不起。观一切法毕竟不集。观一切法毕竟无灭。于此时分。说如实观亦非所观。如是非所观非不所观。说此是名为观察意。当如是学。若有菩萨于此正法。疑惑痴瞑无能入解。谓言是法非解脱门。断诸勤勇不起通达。而于彼意悉不相应。又复于此诸法正见。即如如见。云何诸法即如如见。所谓无见。如是无见即不生增语。不生增语则不积集。云何不积集。谓于增语而无有对。如来以是所说。观察诸行无生无作。于正见中。由是获得正出离行。又复正出离行以何为因。谓一切法即为佛法。是故欲求正出离行。应当于此菩萨藏正法殊胜义利。受持读诵听闻。为他人说。乃至于此正法得相应意。是名正出离行。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此微妙清净光明法门。正善觉悟。于意处观察生入解意。何等意处云何入解。谓此菩萨。于三摩地加持处。毗钵舍那寻伺处。最上希望处。心乐欲处。相续不断处。无常处。因缘处。缘生处。无我无人无寿者处。无住无不住无去无不去处。不集不坏因果处。空无相无愿惯习处。非空无相无愿所取处。三摩地三摩钵底所取处。非依三摩地三摩钵底发生处。神通智所取处。非漏尽处。观察无生处。非出离行处。观察一切有情无我处。不舍大悲处。见一切生恐怖处。有执心处。出离贪处。不离现行贪法处。舍五欲乐处。不舍法乐处。离一切戏论处。不舍善巧方便处。如是诸法皆生入解。舍利子。说此是为意处入解。

  复次舍利子。于彼意处。云何说为正理道。所谓以意是道。以门是道。以面门是道。以因是道。以合集是道。以不相违是道。以无诤论是道。以舍是道。无入无不入是道。无戏论是道。无毁呰是道。不增是道。不减是道。不生是道。无所转易是道。无所对治是道。真如是道。实际是道。如来是道。无别异是道。如如是道。三世平等是道。分别不住色受想行识是道。不住眼界色界眼识界是道。不住耳界声界耳识界是道。不住鼻界香界鼻识界是道。不住舌界味界舌识界是道。不住身界触界身识界是道。不住意界法界意识界是道。随顺胜义是道。随顺正智是道。随顺了义契经是道。随顺正法是道。舍利子。说此是名为正理道。又菩萨摩诃萨。以入解意于正理道。由是观察即无所观。如是非观察非不观察。说此是名为观察意。

  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以相应意。于此正法而有痴瞑。谓言是法非解脱门。断诸勤勇不起增胜。无所通达。而于彼意悉不相应。又诸有情。如是正见即如如见。又复云何为如如见。所谓无见。无见则不生增语。乃至无所对名。如前广说。于此菩萨藏胜慧波罗蜜多之行。当如是学。

  又复于意无我。于一切法无我亦然。若一切法无我。则于诸有情无我亦然。如是观察。是观察意。又轮回界与涅槃界。平等相应。如是烦恼体性与一切法体性相应。彼相应与不相应。都无所著。于观察意而得胜解。乃至菩萨所有相应无余。加持一切有情而不弃舍。加持正法而无相违。舍利子。说此是为菩萨摩诃萨获相应意所闻之相。于意入解如是观察。彼如如见胜慧不动。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得胜慧住。于一切有为法而不共故。所谓无明乃至老死。悉不共住。又于萨迦耶见。乃至本末六十二见。悉不共住。世间八法若毁若誉。悉不共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一切攀缘。悉不共住。又于慢。增上慢邪慢。乃至二十随烦恼。悉不共住。又于上中下品。若粗若细。乃至一切烦恼。悉不共住。又于痴闇盲瞑翳障。系絷等处。乃至一切下劣分法。悉不共住。又于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乃至一切魔业。悉不共住。又于我人众生。寿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乃至一切我见。悉不共住。又于业障烦恼障法障见障报障智障。乃至一切相续习气。悉不共住。又于相障思惟分别。见闻觉知诸所缠缚。悉不共住。又于悭贪布施。毁戒持戒。嗔恚忍辱。懈怠精进。散乱禅定。恶慧胜慧。乃至一切波罗蜜多有无对治。是智非智。悉不共住。又于一切僻报。常与无常。善与不善。有罪无罪。轮回涅盘。乃至一切邪对治法。悉不共住。又于种种佛法。种种刹土。种种有情。悉不共住。又于世俗胜义。有智无智。乃至一切有情作意相等。悉不共住。又于胜慧胜行。有为体相。乃至一切住心意识所造作者。悉不共住。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胜慧波罗蜜多之行。于如是无量有为行法。悉不共住。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菩萨藏而能安住。于一切法以胜慧决择。而能获得十种善巧。何等为十。一者蕴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处善巧。四者谛善巧。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随顺善巧。七者智识善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圣道善巧。十者缘生善巧。云何名蕴善巧。谓此五蕴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阳焰。如芭蕉。如幻如梦。如空谷响。如影。如浮云。如境中像。谓色蕴者犹如聚沫。彼聚沫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士夫。无意生无儒童。若世间体性如是。则色蕴体性亦复如是。说此是为色蕴善巧。谓受蕴者如水上泡。彼水泡中。无有我人众者寿者士夫意生儒童。若世间体性如是。则受蕴体性亦复如是。说此是为受蕴善巧。谓想蕴者犹如阳焰。彼阳焰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想蕴善巧。谓行蕴者犹如芭蕉。彼芭蕉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行蕴善巧。谓识蕴者如幻。于彼幻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识蕴善巧。

  又复说此五蕴。是彼世间刹那变异坏灭之相。若此世间体性如是。则彼世间体性亦然。云何体性。所谓苦无常性。彼蕴体性亦复如是。舍利子。说此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而能获得诸蕴善巧。

  又复云何名界善巧。所谓地界即法界。法界无粗涩相。水界即法界。法界无柔软相。火界即法界。法界无温热相。风界即法界。法界无动转相。眼识界即法界。法界无瞻视相。耳识界即法界。法界无对表声相。鼻识界即法界。法界无能嗅香相。舌识界即法界。法界无能了味相。身识界即法界。法界无能觉触相。意识界即法界。法界无能观察相。如是自体界与法界。无二无别。又复欲界色界无色界。无二无别。轮回界涅盘界。无二无别。此空界一切法界。无二无别。由性空故离分别故。无二无别。以入解有为界。则入解无为界。乃至说无量界。如是决择入解。舍利子。说此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而能获得诸界善巧。

  又复云何名处善巧。谓此眼处本空。及耳鼻舌身意处本空。彼无有我亦无我所。彼菩萨如是于眼体性。乃至于意体性。如实了知。则无处决择。无种种决择。无善决择。于善不善法无二相转。说此是名为处善巧。

  又此处善巧。谓眼处色处。如是眼见于色而生厌离。如是厌离则非正行。又彼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如是乃至意识而生厌离。如是厌离则非正行。又复菩萨于圣道处非圣道处。皆应积集成证大悲。于诸险难非圣道处诸有情类。令住正道。于其道处亦不弃舍。舍利子。说此是为菩萨摩诃萨胜慧波罗蜜多之行。而能获得诸处善巧。

  又复云何名入解谛善巧。此谛善巧复有四种。所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云何苦智谓不起蕴故。是为苦智。云何集智。谓离爱集故。是为集智。云何灭智。谓灭已不生故。是为灭智。云何道智。谓于平等法。无平等可得故。是名道智。若菩萨于此四谛如是智慧。而不作证成熟有情。说此是为谛善巧。

  又谛善巧复有三种。所谓世俗谛。胜义谛。相谛。云何世俗谛。谓诸想像音声。语言文字。乃至世间所行。是为世俗谛。云何胜义谛。谓心无所缘。况复文字。是为胜义谛。云何相谛。谓诸相一相。一相无相。是为相谛。彼菩萨。于世俗谛说无疲倦。于胜义谛不失正行。于相谛中随顺无相。是真实相。说此是为菩萨于谛善巧。又复一谛此无二种。所谓寂谛此实一谛。于诸平等及不平等。而能随转真妙作用。而能获得于谛善巧。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五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于谛善巧。由此了知五蕴是苦。若令五蕴苦相止息。犹如虚空。是苦圣谛。又此五蕴随惑爱见。若令执取爱见等因。不起合集。为集圣谛。又此五蕴毕竟灭尽。若令前际不生。后际不起。现在不住。为灭圣谛。若于苦智集智灭智。而能证达以智相续。能善调伏引趣正行。为道圣谛。又复于此诸谛现观。而能寻伺遍尽观察。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谛善巧。又复了知。诸受是苦。乃至受所引摄。诸决择智。是为苦圣谛。若因于受引生于合集。如实了知。是为集圣谛。又若于受而得轻安。则于受非受。而复观察非受是灭。获证于灭。是为灭圣谛。又若受所引道。如彼世间积集进求。非受非道。令彼苦灭引趣正行。是为道圣谛。若见如是四谛平等。毕竟无见。是为清净。是名菩萨摩诃萨于谛善巧。又复于灭而起现证。复能于苦不生观察。是为苦智。若有缘生于有离有。是为集智。了知一切生本不生。灭无所灭。是为灭智。于如是道随其种类。寻求伺察令入其智。是为道智。若能安住如是谛智。说此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获谛善巧。

  舍利子。又复菩萨摩诃萨。获得四种正知善巧。何等为四。一者义正知。二者法正知。三者世间典籍正知。四者辩才正知。云何义正知。谓若于法诸胜义句相续。因智缘智集智。通达无边智。入解缘起智。分别法界智。随顺入解真如智。不住实际智。如实法空智。伺察无相智。于愿无愿智。于行无行智。入一正理智。入解无我智。解无众生智。了无寿者智。无补特伽罗胜义智。于过去世无障碍智。于未来世无限量智。于现在世遍一切处智。于蕴幻化智。于处决定空智。于界度量智。内身寂静智。外无遍行智。出离尘境智。念无所住智。达无所入智。胜慧观察智。通达四谛智。诸苦为有智。诸集为行智。诸灭无相智。诸道出离智。分别一切法句智。善解诸根智。诸力无能屈伏智。奢摩他加持智。毗钵舍那光明智。于诸幻化起变灭智。于诸阳焰无迷乱智。于诸梦境无实见智。于诸谷响了缘生智。于诸影像无合集智。于种种相唯一相智。于正和合无所合智。于诸轻安无所得智。于声闻乘达言音智。于缘觉乘解缘生智。于最上乘积集一切善根智。如是所说。是为菩萨于义正知。又复义正知者。若于义随顺则诸法随顺。彼所随义即诸法性。所以者何。以诸法义毕竟如空。若义如空。则诸法义毕竟无相。若义无相。则诸法义毕竟无愿。若义无愿。则彼法义无所趣证。若义无所证。则一切法义毕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若义无补特伽罗。则于是义通达法相。若说于义无住无尽。于所说义而获证知。诸佛世尊随喜印可。于彼胜慧如实正知。若于胜慧如实正知。则一切处无有过失。说此是为菩萨于义正知。云何名法正知。谓于正法入解之智。若善不善。有过无过。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染分净分。轮回涅盘。法界智界。本自平等无所觉悟。说此是为菩萨于法正知。又复法正知者。于彼贪行心能正知。所谓虚假贪行。坚固贪行。微细贪行。广大贪行。过去贪行。无边观察现在贪行。随缘入解。或复有情内贪而非外贪。或复外贪而非内贪。或复内贪亦外贪。或非内贪亦非外贪。或复色贪非声贪。声贪非色贪。色贪亦声贪。色声俱非贪。色贪非香贪。声贪非香贪。香贪非味贪。味贪非触贪。乃至绮互。于色声香味触贪行等。如是非义利门入解。二万一千贪行。二万一千嗔行。二万一千痴行。如是贪嗔痴。二万一千众等分行如是所说入解。八万四千心行之智。如其所说相应行相智。不增不减智。越百欲界智。殊胜法器智。真实言说智。说此是为菩萨于法正知。云何世间典籍正知。谓若入解一切声智。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人声非人声。而能入解。五趣有情粗细高下。说法连环相续不断。音声文字。彼或说一说二说多。男声女声。非男非女声。广说略说。鄙陋说巧妙说。过去说未来说现在说。一字相应多字相应。皆悉了知。说此是为世间典籍正知。又复世间典籍正知者。成熟于文。明了于义。离诸恐畏复无过失。于世俗胜义。以自心知见。甚深巧妙种种庄严。令诸有情咸生欢喜。说此是为菩萨于世间典籍正知。云何菩萨辩才正知。所谓言说无住无断。真实记别迅速辩才。决定获果辩才。如其所问辩才。无减失辩才。无断灭辩才。无诤论辩才。乐善法辩才。住忍辩才。甚深辩才。善巧辩才。世俗胜义辩才。建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辩才。建立念处正断神足根力觉支圣道。奢摩他毗钵舍那辩才。入解一切谛智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辩才。悟一切乘辩才。解一切有情心行辩才。无謇吃语言辩才。无生涩语言辩才。无杂乱语言辩才。润泽语言辩才。清净语言辩才。解脱语言辩才。无障语言辩才。尊重语言辩才。慈爱语言辩才。相应语言辩才。无缺漏语言辩才。甘美语言辩才。细滑语言辩才。无毁呰语言辩才。称赞诸圣语言辩才。通达无边刹土有情。能以妙梵音声随一诠表。如是辩才于他有情补特伽罗。能善说法佛乃印可。彼若说法无出离者。云何能得尽诸苦际。成就正行。舍利子。说此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而能获得辩才善巧。云何菩萨随顺善巧。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随义不随于文。二者随智不随于识。三者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四者随法不随于人。何等为义。云何为文。谓若入解出世法行。此说为义。达世间法。此说为文。若于整肃施以妙乐。此说为义。于无戏论调伏制止。此说为文。若于轮回遍能称说。此说为义。于无所得广大开示。此说为文。若能普遍赞涅槃德。此说为义。于涅槃法体无分别。此说为文。若于三乘分位如其开演。此说为义。智唯通达一种教理。此说为文。于诸有情开演布施。此说为义。三轮清净。此说为文。若能宣演三业威仪。积集一切头陀功德。此说为义。于身语意清净胜行。皆不可得。此说为文。若能宣说坚固忍受忿恨恼嫉倨傲憍慢。此说为义。得无生忍。此说为文。若能开演。于诸善根踊跃精进。此说为义。于彼精进不入不住。此说为文。若能开演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此说为义。灭等至智。此说为文。于诸慧根多闻总持。此说为义。义不可说。此说为文。若能开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此说为义。若菩提分现证行果。此说为文。若能开示苦集道谛。此说为义。现证灭谛。此说为文。若正开示无明为先。乃至老死。此说为义。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说为文。若说积集止观。此说为义。明解脱智。此说为文。若能分别贪嗔痴等分类行法。此说为义。若于解脱心无所动。此说为文。若能开示诸障碍法。此说为义。若证解脱无障碍智。此说为文。若正开示。善能称赞无量三宝。此说为义。若离贪法性。及无为功德。此说为文。若说菩萨最初发心习学功德。乃至菩提道场。此说为义。说一心相与一切智智。无上正觉。乃至总略八万四千法蕴相应。此说为文。又若一切音声语言文字。乃至不可说义。俱说为义。云何不了义经。谓所说文如其所说。广大了知。此说是为不了义经。云何了义经。谓所说义如其所说广大通达。此说是为了义经。又说随顺补特伽罗无能出离。是不了义。如所说法即能出离。是为了义。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得随顺善巧。云何菩萨文句善巧。谓诸菩萨于此二法。善能修行胜慧波罗蜜多。云何二法。一者善识。二者善智。何者为识。依四种住。何等为四。一者识依色住。二者识依受住。三者识依想住。四者识依行住。此说为识。何者为智。谓若了知所取五蕴。此说为智。又若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说为识。若复安住四种法界。于其法界善能分别。此说为智。舍利子。复说于识。谓眼观色为表。耳闻声为表。鼻嗅香为表。舌了味为表。身觉触为表。意知法为表。此说为识。若复内身寂静外无遍行。智能随顺法无所取。此说为智。又若发起遍计执取。此说为识。无执无取及表无嗔。此说为智。又复了知识住生灭有为行法。此说为识。无为无有识遍行故。又智无为不住生灭。此说为智。云何了义不了义经。谓若所说引趣于道。是不了义。引趣于果。是为了义。说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胜义。是为了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尽业烦恼。是为了义。又复染分。是不了义。若说净分。是为了义。于彼轮回而作厌离。是不了义。于轮回涅盘悟不二法。是为了义。善巧文句。是不了义。甚深难解。是为了义。于诸文句心喜乐欲。是不了义。于少文句而生决定。是为了义。又复我人士夫命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种种语言。或有主宰及无主宰。是不了义。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起我人士夫乃至补特伽罗。是为了义。云何补特伽罗及法。谓若于所有法。安住补特伽罗见。由起彼见。而复安住法智法界。此说是为补特伽罗及法。又复补特伽罗者。谓异生补特伽罗。善异生补特伽罗。顺信补特伽罗。顺法补特伽罗。八辈补特伽罗。入流补特伽罗。一来补特伽罗。不还补特伽罗。应供补特伽罗。缘觉补特伽罗。菩萨补特伽罗。若一补特伽罗出现世间。犹能引生多种妙乐。于彼世间天人众会。极深怜愍作诸善利。何况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安住世俗。为一切补特伽罗。令诸有情依如来所说音声。入解义利。佛言此说是。为于法各各随顺乐欲。引趣有情于义安住。云何名法。所谓无作无不作。无住无不住。于一切处。本自平等悉同依止。又诸法相自性本空。无有平等及不平等。离诸分别无所攀缘。而皆出离。此说于其法性。能随顺行得无退转。是故于此正理法门。而得入解一切法性。此说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而得成就四种随顺善巧。云何菩萨福智善巧。菩萨行门有其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福行。二者智行。云何福行。所谓布施福行。持戒福行。修观福行。住等慈心大悲相。应令诸有情悔诸过咎。普令发起一切善根。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六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四

  复次舍利子。一切有学阿那含辟支佛。于此福行。应先发起如是胜心。得不退转一生补处。次当作佛。菩萨摩诃萨亦应于此发随喜心。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此福行中一切善根亦皆随喜。劝请诸佛转妙法轮。此福行中以一切菩提善根。悉共回向。未发菩提心者。语令发起。已发菩提心者。诸菩萨为说回向。以利养摄诸贫穷。以医药施诸疾病。于诸怯弱。亦当亲近为作怜愍。于诸毁戒以法覆护。出离罪报令住涅槃。于和尚阿阇梨。尊重供养如佛世尊。于讲法处精进勇猛。求诸法师设百由旬。亦应故往乐闻正法而无厌足。于说法者无所希望。常当亲近恭敬供养。如己父母不生疲厌。又福行中。于身口意不生动乱。离诸过失。住佛塔庙。摄受梵福集诸善本。圆满相好庄严化身。离诸口过庄严。语业。决定胜解庄严一心。游戏神通庄严佛刹。以清净智庄严法相。闻彼正法离诸障碍。得无障碍。于说法者欢喜称赞。于所说法不生执着。亦无损坏如是庄严解脱法门。以诸园林施佛及僧。如是庄严佛菩提树。植诸善本怜愍一切。业惑清净得无生灭。如是庄严菩提道场。发无尽愿施诸玩好。获得圆满无尽宝手。远离颦蹙平等如掌乐施一切。而先获得面目端严。彼诸有情共喜乐见。光净严饰施诸有情。而获光明普照一切。赞美言辞非由积习。戒福德藏悉皆清净。生人天中。十善道业亦复清净。神通变化亦不唐捐。顺诸佛教不起分别。深心清净平等开化。为诸有情之所爱敬。于最上法及胜解行。随力为说。而能摄受一切福行。又当发起一切智心具七圣财信为先行。一切世间之所爱敬。是故决定最先开导。而能圆满一切佛法及诸善法。此说是为菩萨摩诃萨福行善巧。云何诸菩萨智行善巧。谓于因缘发生智解。云何因缘。谓深心乐欲随知法会。勤求善友住于佛智。不依声闻辟支佛智。于论议师极生信乐。其说法者。知彼器已内心具足。于其智慧无有悭惜。相续为说甚深妙法。彼闻法者为作如是求法相应。则能于此智行相应。云何求法相应。谓于法师得是少义。而于初夜后夜思择称量。此等云何是理非理展转研究。乃至心无所得。离诸障碍。及无垢染。得出离智发真实行。于此甚深法。广大法无边法。胜外道法。智解通彻常放光明。最极高显踰于山峰。勇猛精进不舍重担。行殊胜行心唯一境。富乐作意不舍杜多。常乐法乐不持世行。求出世法忆念不忘。随为宣说。圣族弟子咸皆欢喜。开导胜缘。奉持禁戒惭愧庄严。趣向佛道无明暗蔽。诸无智者。悉自远离而得慧眼清净。广大觉悟深妙觉悟极妙觉悟。以观察智。复能分别自他功德。而使纯熟圆满清净业报。是为菩萨摩诃萨智行善巧。复次求智菩萨。于法师所行四种施。何等为四。谓桦皮纸笔墨等及妙法座。一切利养法集偈赞。是为四种。于智行中而得成办。又智行中于法师所。应当成就四种守护。何等为四。一者守护身。二者守护善。三者守护处所。四者守护所化徒众。是名为四。又智行中。而复成就四种重担。何等为四。所谓法智财物及与菩提。是为四种。又智行中成就五力。一者信力于法胜解。二者精进力勤求多闻。三者念力于菩提心而无忘失。四者定力于一切法决定平等。五者胜慧力复乐多闻。是为五种。于智行中而得圆满。又智行中成就四戒。何等为四。谓真实法戒。勤求法戒。决定法戒。向菩提戒。是名为四。又诸勤求法者。于智行中成就四忍。何等为四。一者敝恶人来毁生骂辱。不应加报。善言悔谢。二者风日寒热及饥渴等。悉能忍受。三者于和尚阿阇梨。随转给侍。四者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住大法忍。是为四种。又复成就四种精进。何等为四。所谓多闻精进。总持精进。辩说精进。正行精进。是为四种。又智行中。而复成就四种胜定。何等为四。所谓离相寂静。心一境性。入神通定。悟佛知见。是名为四。又智行中成就四法。云何为四。谓诸有不住。非自然性四缘生灭是无主宰。唯一信解。是名四法。又复成就四种方便。何等为四。一者随转世间。二者随转契经。三者随转于法。四者随转于智。是为四种。于智行中而得具足。又复成就四无碍道。何等为四。所谓波罗蜜多。七菩提分。八圣道支。及一切智智。是为四种无障碍道。又复成就四种无厌。何等为四。谓多闻无厌。辩说无厌。寻伺无厌。智慧无厌。是名四种。又智行中如是知见。而复随顺一切有情一切刹土。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慈悲喜舍。所以者何。舍利子。乃至诸菩萨。决定于诸智中。以是知见而为先行。彼若安住是智。而得通达一切智行。诸佛威神之所护念。诸有魔等皆不得便。普为集会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得智行善巧。云何诸菩萨念处善巧。菩萨念处此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以身观身念处。二者以受观受念处。三者以心观心念处。四者以法观法念处。云何以身观身念处。舍利子。此诸菩萨修身观时。观身前际观身后际。观身现在。而此身者从颠倒生。随因缘灭。无动无作无自性无执取。譬如诸外山林药草种等。从因缘生。亦无自性及无执取。又此身者如墙壁瓦砾草木影像。谓蕴处界。是无执是空。是无我我所。是无常是速朽灭。是不精实。是颠倒法。是可厌离。是不坚固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当乐勤求坚固之身。所以者何。谓如来身。如来身者。即法界身金刚身。不可坏身坚固身。于三界一切最胜妙身。修是观时。当知凡夫粗重秽恶具诸过患。彼复能离一切过患。得获如来最妙身相。又当观念诸有情身。由何所造相续不断。谓四大种及阿赖耶识。造作执持。薰习功能有无量力。譬如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外四大种有种种门种种处种种名种种相种种物。由是一切有情任持命根。身四大种集起。亦复如是。有种种门种种处种种名种种相种种物。由是一切有情。于其命根亦复任持。以别相观身无常。而不厌离生死。以别相观身是苦。而不乐住涅槃。以别相观身无我。而不远离化度有情。以别相观身空寂。而无毕竟寂灭。以别相观身远离而不舍善法。彼能如是以身观身者。应当了知。是不坚固是不可爱。观内身者。而知烦恼不能容受。观外身者。了诸烦恼不共合集。而得成就清净身业。及得清净庄严身相。为诸天人之所赞仰。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得以身观身念处。云何诸菩萨以受观受念处。谓诸菩萨于彼一切苦乐等受。应以智慧方便善可了知。于诸乐受无贪惜意。若见诸恶道受苦触时。起大悲心无缘息意。于苦乐受触。无无明意随念了知。如是苦乐非苦非乐。得出离见。而诸菩萨以智慧方便。于诸有情。或为成就或为远离。然此有情于受出离。无所知解。于此乐受随乐施与。于彼苦受随为除灭。于非苦乐受。随顺一切智智。得获轻安。以大方便善巧。而摄受之为说妙法。令诸有情亦获轻安。何等因缘说如是受。谓于善成就而有乐受。于不善成就乃有苦受。复于是处。我人众生寿者。起种种受。所谓执受。取受。颠倒受。遍计受。恶见受。眼想受乃至意想受。色想受乃至法想受。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以要言之。乃至于内外法。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中或苦或乐。非苦非乐。说名为受。

  复次于总聚中。或有一受。谓一心所表。二受。谓内外所表。三受。谓过去未来现在所表。四受。谓四大所表。五受。谓五蕴作意。六受。谓六处遍计。七受。谓七识住处。八受。谓八邪相应。九受。谓九有情居。十受。谓十善业道。乃至总略诸受。种种作意。是故应知有情无量。受亦无量。又诸菩萨观乐受时。见诸有情住生死际。令发智慧。为彼开示善不善受。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以受观受念处。云何诸菩萨以心观心念处。谓诸菩萨秘密守护正念不动。观察此心速疾生灭。无有状貌及无住处。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知初发心最极微量。远离心相。于其方分了不能得。是心所集一切善根。最极微量亦皆远离。及无方分。又于是心回向菩提。于自体相。无心所了。无心所观。无心所入。佛言。是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谓菩提心与彼善心。于其作用而不共行。又善根心与菩提心。亦不共行。又善根心与回向心。亦不共行。又回向心与菩提心及善根心。悉不共行。应当如是观察。不生惊怖。次复获得甚深缘起。不坏因果。然法性心即有情自性。如是还属诸法因缘。无动无作及无主宰。彼如覆障不共相应。是故应知。此法性心亦不共行。云何法性及覆障心。法性心者。谓于是处悉无所施。若复以一切所有。回向遍覆庄严佛刹。是心覆障。如彼幻化。于刹那顷最极寂净。名法性心。若复集诸禁戒。回向一切迅疾神通。是心覆障。犹如梦想。毕竟尽尽无余。名法性心。若复乐忍辱力。乃至回向遍覆庄严。是心覆障。犹如阳焰。毕竟离身心相。名法性心。若复发起一切精进。回向圆满一切佛法。是心覆障。如水中月无执无见。名法性心。若复以一切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回向诸佛三昧。是为覆障。无色无见无对无表。名法性心。若复以智分别。宣说一切清净句义。回向圆满诸佛智慧。是为覆障。种种施设。名法性心。若复于诸善根有所间断。是为覆障。心无因生。名法性心。若复因菩提分法所起。是为覆障。解脱六境。名法性心。若复于佛境界有所断灭。是为覆障。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以观心行时。安住神通。得彼神通于一心中。而能了知一切有情心之所趣。知已随其本性而为说法。又复安住大悲。得彼大悲而能化度一切有情。无有疲倦。于此观行加持是心。无尽无灭。设复入生死际断诸系缚而于此心念智不起。超诸行法。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而得安住。是心乃至圆满一切佛法。是心于刹那顷。能与胜慧平等相应。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以心观心念处。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七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五

  佛告舍利子。云何诸菩萨以法观法念处。谓诸菩萨以圣慧眼得见诸法。于中入解。乃至菩提道场。观诸法性。如微尘许悉无所见。若空解脱即无相解脱。无愿解脱。不起解脱。无生解脱。无作解脱。无性解脱。缘生解脱。而诸菩萨于一切法。应如是观。云何名法。谓无我义无人义。无众生义无寿者义。是名为法。云何非法。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常见断见。有见无见。是名非法。又舍利子。此法非法。即摄一切法及非法。所以者何。谓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遍能了知。即是诸法。于我见等深心系着。即诸非法。是故菩萨修法观时。最极微量悉无所见。于解脱法及菩提道。悉皆出离得无障碍。于诸有情不起爱见大悲之想。彼无烦恼及随烦恼。所以者何。如其了义平等入解。人法俱空。无有烦恼之所积集。而能觉悟彼烦恼自性即菩提性。此菩提自性即烦恼性。如是念处诸法平等。犹如虚空。又诸菩萨修法观时。于诸佛法而能对治。观诸有情尽彼生智。证彼无为离无生智。于无生际无所弃舍。如是通达法观念处。即得安住一切法念。于一切声闻辟支佛法。不起爱乐。决定安住诸佛念处。常不忘失。及无痴迷。乃至最后边际法观念处。能说无量不共境界。平等入解一切佛法。令诸有情心生欢喜。一切魔法自然知解。此说是名以法观法念处。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如是四种念处善巧。云何诸菩萨菩提分善巧。菩提分法此有七种。何等为七。一者念菩提分。二者择法菩提分。三者精进菩提分。四者乐菩提分。五者适悦菩提分。六者三摩地菩提分。七者舍菩提分。是名为七。云何念菩提分。谓念所悟法。观察分别条析拣择。及与开解。又应念彼法自体相。随顺觉悟。如诸法空随念了知。此说是名念菩提分。云何择法菩提分。谓于八万四千法总聚中。以智思择。如法择已。彼是了义即是了义。彼非了义即非了义。彼是世俗即是世俗。彼是胜义即是胜义。彼是秘密即是秘密。彼是决定即是决定。如其思择。此说是名择法菩提分。云何精进菩提分。谓于法思择舍离知解。乐修禅定寂静轻安。应当以勤勇力摧伏彼执。于菩提道乐欲不退。不舍重担。此说是名精进菩提分。云何乐菩提分。谓乐闻法音。其心清净不生疲厌。离诸攀缘及烦恼缚。志诚渴仰。乃至身毛喜竖得大法乐。此说是名乐菩提分。云何适悦菩提分。谓于三摩地。离诸障碍惛掉等性。令彼身心俱获轻安。此说是名适悦菩提分。云何三摩地菩提分。谓于等引心。了诸法智安住甚深。观诸法性悉皆平等。此说是名三摩地菩提分。云何舍菩提分。谓于忧喜分法心无所动。于世间法亦不增减。随顺圣道。于自他共无住无动及无损恼。此说是名舍菩提分。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如是七种菩提分善巧。云何诸菩萨圣道善巧。此有八种。何等为八。一者正见。二者正分别。三者正语。四者正业。五者正命。六者正勤。七者正念。八者正定。是名为八。云何正见。谓于是见超诸世间。不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之所发生。亦不从常见断见有见无见善不善见乃至涅槃见之所发生。是名正见。云何正分别。谓分别贪嗔痴等及诸烦恼。令不发起。分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令得安住。是名正分别。云何正语。谓于自他善友。言无彼此。具足相应入平等道。是名正语。云何正业。谓于黑业报使无造作。令彼尽尽。于白业报自类和合。令善纯熟。是名正业。云何正命。谓圣族弟子。荷负重担为圣道故。增长圆满资养身命。不以杂乱欺诳恶求多求。他所得利不生悔恼。于自利养。随其所得不生喜乐。是名正命。云何正勤。谓于邪行贪嗔痴等及随烦恼。不起勤勇。入圣谛道趣涅槃果。而能随顺起大勤勇。是名正勤。云何正念。谓于是念安住正道。离诸谄曲轮回过失。乃至见涅槃道。于如是念亦当远离。而于圣道无有迷乱。是名正念。云何正定。谓正达平等即诸法平等安住等持于彼正达而能超越。又复菩萨安住等持。能令解脱一切有情。于前正达亦能超越。是名正定。又过现未来诸佛世尊。为诸菩萨于八圣道。平等开示无尽圣道。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于圣道善巧。应当修习助道之法。云何助道。谓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助道。云何奢摩他。谓令心淡泊。寂静极静至极寂静。摄护诸根不动不摇。无有高下。口唯慎密亦无谄诈。心一境性。远离愦闹及诸险难。乐处空闲。于其身命清净调适。威仪道行而常谨密。乃至具足资养。知时知分及知数量。设闻诽谤亦应安忍。转复深心常乐宴坐。是故定分作意。于慈悲喜舍。以方便无碍安住修观。从初禅定乃至第八禅定。于奢摩他。应先修习我说。于此复有无量奢摩他行。于是行中亦当随顺。是名奢摩他。云何毗钵舍那。谓于智慧分观诸法空。无有我人众生寿者。观彼五蕴犹如幻化。观十八界即法界性。观十二处如空聚落。观眼等根随境别转。观诸缘起不相违背。观众生见毕竟远离。又复观因必招果报。观果如现前证得。观诸正达转复超越。又毗钵舍那者。谓于诸法如空所见。无相无愿而无别异。观无有因无起灭处。见无所得得无所观。于无所观。更复谛察观无所观。知能观者亦复如是。如是观者即如实观。于如实观。而能获得真实善巧毗钵舍那。是诸菩萨。于此行中而无堕落。于诸善根亦无住着。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如是助道之法。又诸菩萨。于正道善巧有四种相。何等为四。一者未生罪业诸不善法。欲令不起。二者已生罪业诸不善法。欲令除断。三者未生善法。欲令发起。四者已生善法。欲令久住无所损坏。修诸观行使无忘失。发精进心摄受正愿。向来所说诸不善法。欲令不起。深心作意悉是增语。发精进心摄受正愿。深心观察亦复增语。所以者何。谓法无合集深心解脱。是名善法。云何名不善法。谓于戒定慧有所对治。云何于戒对治。谓于戒名字及所作法。毁犯堕落。云何于定对治。谓于三摩地蕴起散乱心。破坏圣行。云何于慧对治。谓于所有法数数起见。作诸碍解。于胜慧蕴有所趣向。损坏无见。是名于戒定慧有所对治。向来所说。已生罪业诸不善法。如是行相深心作意。欲令除断。发精进心摄受正愿。此不善法以心覆护。不应开示。一切善法心常集行。于所对治贪嗔痴等。悉应了知因攀缘生。以不净观对除贪欲。以慈悲观对除嗔恚。以缘生观对除痴闇。净诸烦恼斯为解脱。又复所有不应普断。于一切法而生观察。此说是名初二正断。又如是说。未生善法欲令发起。发精进心摄受正愿。此有无量。所以者何。谓诸菩萨植诸善本。精进乐欲摄受胜行。如是积集无量善法。此说是名第三正断。又正断者。已生善法。欲令久住无所损坏。使无忘失。发精进心摄受正愿。若以此善根回向菩提。则是增语。所以者何。无有菩提可回向故。于此善根则无破坏。何以故。如其发心不出三界故。若出三界。于此善根即应尽尽。所以者何。如其发心出三界故。若不出三界。而能回向一切智智。于此善根则无有尽。此说是名第四正断。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获得四种正道善巧。

  复次诸菩萨于正道善巧。有五种相。何等为五。一者信根。二者精进根。三者念根。四者三摩地根。五者胜慧根。云何信根。信有四法。何等为四。谓起正见。信有世间及轮回行。获彼业报而为对治。由彼命根不造罪业。信菩萨行如彼修行。资身之具不生乐着。于甚深胜义及诸了义。发生正解。于有情行。信一切法空无相相。于诸见造作。不乐信解。于诸佛法力无畏等。闻已离诸爱着。及余言说彼诸佛法。悉皆积集。此说是名信根。云何精进根。谓信是法发起精进。此说是名精进根。由此精进积集诸法。于其念根无所破坏。是名念根。由此念根无所破坏。而于诸法三摩地根。唯一境性。是名三摩地根。由此三摩地根唯一境性。以彼慧根观察诸法。而能了知。是名慧根。如是于此五根积集系属。即得圆满一切佛法。至授记地。譬如外五神通不受胎藏。乃至获得出离界女等根。如诸佛世尊及诸菩萨。于此五根而得成就。此说是名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五种正道善巧。舍利子。又菩萨正道有五种相。何等为五。一者信力。二者精进力。三者念力。四者三摩地力。五者胜慧力。云何信力。谓于法信解。设魔波旬化作佛身。而来亲近为说别法。以信力故。于此正法。一尘沙数莫能破坏。以智伺察悉为除断。又魔所说此非佛法。于四大种及诸业报。颠倒积集。而诸菩萨以信解力。深心伺察皆不信受。此说是名菩萨信力。云何菩萨精进力。谓能发起勇猛精进。入解善法。在在处处得坚固力。若天若人彼所有力。乃至菩萨所住之处。无能倾动。是名菩萨精进力。云何菩萨念力。谓于法念处其心安住。彼彼烦恼不能娆乱。以念力故破诸烦恼。而复得此清净正念。是名菩萨念力。云何菩萨三摩地力。谓独处闲静离诸愦闹。一切语言音声悉皆远离。无有攀缘对治。名最初禅定。于善寻伺得无障碍。名第二禅定。于喜乐行得无障碍。名第三禅定。于摄受正法化度有情。得无弃舍无有障碍。名第四禅定。于四禅行。彼对治法不能破坏。于彼定处亦不远离。于三摩地不生爱着。是名菩萨三摩地力。云何菩萨胜慧力。谓于刹那。而能了知世出世法。于如是智无能破坏。一切工巧。乃至世间种种技艺。若近若远难作能作。而诸菩萨现前获得出世间法。谓智慧高显胜诸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等。无能破坏。是名菩萨胜慧力。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如是五种正道善巧。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八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六

  复次舍利子。略说菩萨一种圣道。谓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单己无二。以自勇猛大精进力。深心摄受。不藉他缘及他开示。而自成办极大力用。能被如是坚固甲胄。而诸有情难得能得。诸新发意住菩萨乘。未得今得。又复一切难施能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亦复如是。又于波罗蜜多无能建立者。而是菩萨。于诸波罗蜜多悉能建立。以要言之。乃至广大觉悟种诸善根。无能及者。于是法行单己无二。诣菩提场坐金刚座。摧伏魔力。一刹那顷胜慧相应。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决定平等无复退转。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菩萨圣道善巧。

  云何菩萨缘生善巧。谓此菩萨于昼夜中。独处宴坐发善寻伺。蕴由何起当由何力。谓由如是不如理作意。发生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及随烦恼方便集起。又复由如是法。无体无作及无主宰。谓善因恶因无记因。一切缘生。又诸有情各有分量。谓根因增上根因业因果因。有无边际究竟等因。一切集生而皆了知。此说是名缘生善巧。又复蕴灭。当云何灭。谓不如理作意灭。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而于此中得如是智。又缘生善巧者。谓一切法系属因缘之所和合。即能加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于如是等得无计度。而诸菩萨于此缘生。复能建立一切佛法及菩提相。于有尽灭应妙观察。于无尽灭摄化有情。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如是缘生善巧。

  云何菩萨一切法善巧。一切法者。谓有为无为。而诸菩萨于有为无为善巧。应如是知。有为善巧者。谓身语意所有善行。观察有为菩提向一切智。是名有为善巧。又有为善巧者。谓积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多。若复于胜慧波罗蜜多得无为智。于五波罗蜜多亦无弃舍。善求一切波罗蜜多。信解无漏菩提向一切智。是名无为善巧。又有为善巧者。谓于有情行四摄事无所对遣。虽复摄受有情。而实摄受无我无人。于摄事善巧亦无所取。信解无为菩提向一切智。是名无为善巧。又复有为善巧者。谓断诸行相续系缚。即断轮回及烦恼缚。于菩提相。有所任持相续系缚。微细方分而不集行。此说是名有为善巧。若复于空无相无愿。以智伺察善解诸法因缘。修菩提行而不取证无为。是名无为善巧。又复虽行三界。而不为三界烦恼之所系着。是名有为善巧。若以智了知出离三界。而不离三界。亦无堕落。是名无为善巧。若说一切法善巧。即一切智悉是增语。若于一切智。通达圆满无所损减。说此胜慧善巧。是即名为一切法善巧。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胜慧分。获得如是十种善巧。

  佛告舍利子。云何胜慧。云何波罗蜜多。胜慧者。谓观察了知善不善法。是名胜慧。分别无量如实法门。是名胜慧。通达诸见得无碍法。是名胜慧。安住一切正愿。而实舍诸愿求。是名胜慧。离诸热恼而得轻安。是名胜慧。断诸攀缘得大法乐。是名胜慧。随义观察。是名胜慧。得住一切菩提分法。是名胜慧于相无相如实了知。是名胜慧。以智照解诸法体性。是名胜慧。超诸险难获无障碍。是名胜慧。摄受正达。是名胜慧。于诸善法使得清净。是名胜慧。断烦恼习。是名胜慧。由先修证一切善法。是名胜慧。于自然生等。而起觉悟引导远离。是名胜慧。不着三界。是名胜慧。于诸圣愿相续不断。是名胜慧。以诸无相伏除遍计。对治清净。是名胜慧。离诸闇钝。成就一切相应行地。是名胜慧。于一切智智住光明道。是名胜慧。于无明闇蔽作诸明眼。是名胜慧。如是信解得无漏眼根。是名胜慧。于眼境道超诸胜义。是名胜慧。真实出离不动调伏。是名胜慧。照智慧门无有穷尽。是名胜慧。遍一切处无有相违。是名胜慧。于解脱道而常高显。是名胜慧。离诸烦恼及障碍法。悉不共住。是名胜慧。舍利子。诸菩萨以如是胜慧。而能入解一切有情心之所趣。业行差别诸尘劳门。乃至以如是慧。于执持门。而能遍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三藐三佛陀。此说是名胜慧。而诸菩萨。于是句义一切当学。又舍利子。波罗蜜多者。谓是胜慧了知一切善不善法。名波罗蜜多。以要言之。乃至于是句义一切当学。名波罗蜜多。又复于菩萨行殊胜圆满。名波罗蜜多。一切智智圆满。名波罗蜜多。于有为无为法悉无所著。名波罗蜜多。为令觉悟轮回过失。名波罗蜜多。普能显示无尽法藏。名波罗蜜多。离诸攀缘解脱圆满。名波罗蜜多。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普令觉悟。名波罗蜜多。究竟善巧。于有情界引导一切。为令圆满无生法忍。至不退地。名波罗蜜多圆满佛刹化度有情。至菩提场除诸魔怨。获得圆满一切佛法。名波罗蜜多。又能如是建立大乘菩萨藏正法。名波罗蜜多。舍利子。而诸菩萨于正法藏。如是学已得至彼岸。是故于此大乘一切波罗蜜多。当如是学。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菩萨藏正法。受持读诵广大开示。为他人说。而能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过是生已。而得通达一切事业。二者得生圣族。三者具大名称。四者所说言辞人喜信受。五者得大富饶。六者人天爱敬。七者获转轮王。八者得生梵世。九者(梵本元阙)十者遍一切处。得菩提心无有退失。又复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与尼乾陀等。得不共住。二者不起我见。三者不起人见。四者不起众生见。五者不起寿者见。六者不起常见。七者不起断见。八者舍诸玩好。九者发净信心常乐出家。十者于名句文速得悟入。又复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正念。二者聪利。三者总持。四者胜慧。五者刹那具足。六者得宿住念。七者性少贪欲。八者性少嗔恚。九者性少愚痴。十者不为炽然三毒之所烧煮。又复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希有胜慧。二者轻捷胜慧。三者猛利胜慧。四者极迅速胜慧。五者广大胜慧。六者甚深胜慧。七者决择胜慧。八者无碍胜慧。九者现前得见如来。能以伽陀歌咏赞叹。十者复与如来深心问答。又复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谓能将护诸恶知识。二者解诸魔缚。三者破诸魔军。四者断诸惑染。五者于诸行中除伏憍慢。六者趣诸善道。七者向涅槃门。八者布施受施超诸轮转。九者于菩萨道一切随学。十者随顺诸佛一切教敕。舍利子。于菩萨藏正法。应当受持读诵广大开示。为他人说。悉获如是称赞功德。尔时世尊。欲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诸有大智者  善了文句义
  持此经中王  获无量胜慧
  彼比丘法师  常行是法施
  持此经中王  最胜生欢喜
  为诸听法者  宣说如是法
  持此经中王  获叹美功德
  得是胜慧已  于法无损减
  复于胜念力  能演无上句
  善说法要者  常赞佛教敕
  持此经中王  多闻常具足
  闻已受持者  不着于文字
  随义常观察  增长佛智慧
  由智慧无边  深达胜义谛
  宣布诣十方  闻是获称赞
  又令贪恚痴  由斯皆渐少
  最上清净心  闻是获称赞
  受用资具中  称量如实义
  晓了非真实  舍家求解脱
  乐住空闲处  闻法常无厌
  咨问世尊所  法施无有吝
  令智慧增长  清白无减失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舍利子。此诸菩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应当勇猛以四摄事。于长夜中摄受有情。何等为四。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名四种。云何布施。谓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云何爱语。谓于闻法者出柔顺语。云何利行。谓于自他意乐圆满。云何同事。谓于是智起功德想。摄受有情安住是法。又布施者。谓于一切来求丐者意极清净。爱语者。断诸合集。利行者。使无退屈。同事者。回向大乘。又布施者。随转大慈心无遗惜。爱语者。随心喜舍。利行者。为诸有情身心勇悍被大甲胄。同事者。心舍高下向一切智。又布施者。如法追求舍诸资具。爱语者。导以正法。利行者。自利利他悉起平等。同事者。利诸有情。咸共发起一切智心。又布施者。自舍一切若内外法。爱语者。于诸法行功德智慧善权称赞。利行者。弃自所利随转利他。同事者。成熟菩提。譬彼掌中庵摩勒果。普施一切得无怯弱。

  复次舍利子。法施者。谓如其所闻为他人说。爱语者。谓正开示无所希望。利行者。为他演说不生疲厌。同事者。于一切智。乐甚深法心无弃舍。又法施者。于来听法者说无散乱。爱语者。远至他方演说诸法。利行者。为法义故于诸法师。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乃至以身覆护一切给侍。同事者。为令薰习安住种性。又法施者。于诸施中无有过上。爱语者。分别义利。利行者。谓随于义不随文句。同事者。为令圆满一切佛法。又布施者。是即布施波罗蜜多。爱语者。是即持戒忍辱波罗蜜多。利行者。是即精进波罗蜜多。同事者。是即禅定胜慧波罗蜜多。又布施者。是即最初发心菩萨。爱语者。是即行胜解行菩萨。利行者。是即不退转地菩萨。同事者是即一生补处菩萨。又布施者。是即住菩提根。爱语者。是即长菩提芽。利行者。是即开菩提花。同事者。是即结菩提果。

  舍利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长夜中。以四摄事摄受有情。于菩提行诸波罗蜜多而能随转。于此复有无量无边诸摄事等。

  尔时佛告舍利子。彼大蕴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为精进行太子。于菩提道悉正开示。及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之所称赞。时精进行太子。于彼佛所。得闻如是菩提正道。及闻三世诸佛世尊之所称赞。快得善利发大欢喜。复于彼佛及诸大声闻众。于九十九俱胝岁。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舍利子。彼大蕴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即时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九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七

  尔时佛告舍利子。汝等勿谓精进行太子得授记已。起于异见而生疑惑。所以者何。是精进行太子。已于过去九十九俱胝岁。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大蕴如来及声闻众。亦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精勤给侍悉令充足。以本愿故彼佛世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未来世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宝身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有八十那庾多大声闻众。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到于彼岸。舍利子。复于彼时。有王出世名曰善现。其王唯以善法化治人民。转正法轮行精进行。四兵严卫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主兵宝主藏宝。如是七宝殊胜无比。复有大城名阎浮檀金。其城东西修广十二踰缮那。南北亦等七踰缮那。其国人民离诸艰苦。所须如意。有大神通受胜妙乐。如是有情充满其中。有大长者名曰善慧。珍宝具足受用无乏。其诸库藏悉皆充溢。于诸佛所植众善本。而为诸佛之所印可。舍利子。尔时宝身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观彼善慧长者。审知其器堪可任持。菩萨藏正法之器。是诸佛法器。如是知已。即诣其所现大神力。于虚空中结跏趺坐。随应为说菩萨道法。而复称赞三世诸佛。舍利子。时彼长者闻说法已。深心爱乐信解清净。生大欢喜。于千岁中。即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种种所须。礼拜供养尊重赞叹宝身如来及声闻众。满千岁已而无懈倦。作是誓言。愿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彼如来闻是誓已。即为授记。舍利子。汝勿谓善慧长者得授记已。起于异见而生疑惑。我于彼时愿求菩提。亦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千岁中。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宝身如来及声闻众。彼佛世尊。不与我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宝身如来告善慧言。汝于未来世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然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法中。有王名阿阇世。其王有城名莲华具足。彼国人民离诸苦难。多所安隐随意成就。舍利子。复于彼时。有王名大娑罗。其王有子名具足灯。威德自在面貌端正。众相具足人所爱乐。库藏充满受用无乏。时阿阇世王。即以半国委付其政。时具足灯。既即位已亦以善法化治人民。舍利子。是具足灯。乃于后时诞生太子。色相端严最胜圆满。清净莹澈犹如池沼。具三十二大人之相。威光晃耀犹如日轮。其王即时心生欢喜。乃与立字名曰然灯。尔时其王。召婆罗门占相其子。时婆罗门而白王言。今太子者宿植善本。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定不久得大神通。尔时净居天子。于色究竟天忽然没已。诣太子所头面礼足右绕三匝。为彼太子说伽陀曰。

  往昔于因中  积集诸功德
  悟无上菩提  犹如胜仙幢
  盛年具威势  迁谢疾如风
  壮色老所侵  世间不可乐
  以衰老所逼  厌苦求解脱
  应当善思惟  光景不久住
  善哉大智者  速疾求出离
  于此菩提道  坚固持净戒

  尔时净居天子说伽陀已。已初夜分即为太子。警觉开示令生信解。舍家出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大威德名称远闻。时彼太子既授其教。于佛法中精勤信解。随顺修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舍利子。尔时具足灯王。闻是太子舍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即遣使者往诣燃灯佛所。具宣教敕。唯愿大慈怜愍于我。愿时速还。若不时来即严四兵我当自往。舍利子。时具足灯王。复召群臣共议斯事。即时严驾奉迎世尊。见佛身相端严殊特。叹未曾有。各起恭敬头面礼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于阿阇世王。深心怜愍饶益我等。舍利子。尔时然灯如来受王请已。其王即与二十俱胝王诸眷属及四兵众。随佛世尊。前后围绕。往诣王宫。而王即以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悉令充足。随所爱乐而用供养。时佛世尊。为说法要。多所度脱。顶礼佛足右绕三匝。涕泪悲泣深怀恋慕。尔时然灯如来。复与二十俱胝大阿罗汉。即时往诣阿阇世王莲华具足大城。舍利子。尔时阿阇世王。闻佛然灯至其城已。即敕人民。于其城中四衢巷陌咸使清净。瓦砾荆棘悉令屏除。香水洒地无诸尘坌。散众名华积至于膝。宝瓶香炉其烟弥布。种种宝衣处处垂下。击鼓角贝其声相续。涂香华鬘充满其中。胜妙庄严昔所未有。彼国人民随自供养。无诸贸易咸所乐观。舍利子。尔时阿阇世王。复以种种华香璎珞。烧香粖香。衣服缯盖幢幡伎乐。歌颂赞叹奉迎如来。于自宫中礼拜供养。时王即得胜欢喜心。妙吉祥心。无障碍心。离热恼心。安隐而住。舍利子。复有长者居士婆罗门等。亦以如上种种供养。往诣佛所。头面礼足瞻仰世尊。尔时有一梵志名曰妙宝。与其徒众五百人俱住呬末河侧。常持三种曼多啰法。所谓儞揵吒法。该吒婆法。恶刹啰钵捺法。时彼徒众。悉能通达此三种法。彼自记别。诵是文句世间最胜。是大丈夫为轨范师。舍利子。彼时复有宝云梵志。亦与徒众五百人俱。于彼学习自谓究竟。是时宝云而白师言。我于本法已得通达。今欲还诣本所生处。当求五百金钱用酬教诲。是时宝云。渐次经历国邑聚落。至莲华具足大城。见彼城中庄严殊妙。即时往问。今此城中作何胜事。彼共告言。仁者当知。今佛世尊然灯如来。与八十俱胝大阿罗汉。八万四千大菩萨众。见处王宫。演说正法度脱一切。其国人民庄严乃尔。是时宝云闻是事已。发清净心生大欢喜。作是思惟。佛世难遇。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我今当以所求金钱。持用买华以散佛上。渐次游行见一童女。手持七枝优钵罗华。是时宝云告童女言。此华殊妙从何所得。我今欲以五百金钱贸易此华。作妙华鬘。持以奉献然灯如来。尔时童女闻佛名已。宿善根力而作是言。今我此身堕生死中。宜自开寤。宝云闻已即告童女。汝适何言。童女答云。我于往昔阿僧祇劫。于佛法中积集善利。或以真珠琉璃金银珂贝。象马牛羊辇舆车乘。婇女眷属。头目髓脑身肉手足。若内若外。一切财物悉皆布施。深净信解。舍家出家行菩萨道。于一切法离诸障碍。无芥子许不舍身命。汝何于我而生轻侮。是时童女。即持优钵罗华。往诣然灯佛所。持以上佛。佛即受之。

  尔时世尊。复有百千俱胝那由陀众恭敬围绕。佛于其中。威德巍巍广大清净。而是童女叹未曾有。即时发起最上胜心。增长爱乐。舍利子。时宝云梵志亦诣佛所。发净信心顶礼双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见彼人众悉以上妙法服。奉献然灯如来。时彼宝云作是思惟。我今何有殊妙法服而为供养。即以所著鹿皮之衣。持用上佛。时会人众见是事已。即生毁呰。作是语时彼鹿皮衣。忽然变作七宝所成。是时宝云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即以奉献然灯如来。而作是言唯见哀愍愿垂纳受。是时如来即为受之。复以五枝优钵罗华。供散佛上普及众会。

  尔时复有无数天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于虚空中作天伎乐。歌咏赞叹。以神通力复现无数优钵罗华。其华千叶异香弥布。旋覆空中化成华盖。以为供养。舍利子。尔时宝云梵志。即于燃灯佛所。经十二岁净心奉事。由胜进力以本愿故。获金色髻。而作是言。唯愿世尊安慰于我。令我坚固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十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八

  复次舍利子。彼然灯如来应正等觉。于三世中普以慧眼。悉能了知。时宝云梵志如是知已。以金色髻布散于地。请佛声闻及余比丘右旋履蹈。所以者何。佛告诸比丘。宝云梵志。过无量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舍利子。时彼梵志闻佛记已。欢喜踊跃现大神通。于虚空中即时证得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不可说三摩地门。以神通智力。超越东方殑伽沙世界。诸佛世尊咸与授记。汝于未来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世尊亦复如是。舍利子。是宝云梵志。复闻诸佛同授记已。获大安慰从空中下。即时往诣燃灯佛所。发净信心。舍家出家常修梵行。舍利子。汝于宝云梵志。莫起异见。勿生疑惑。所以者何。彼梵志者。即我身是。我于尔时。以五枝优钵罗华散佛顶上。复于菩萨藏正法乐欲听闻。受持读诵广大开示。为人演说具足正行。谓无相行。是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舍利子。若我于彼清净法行。不以神通智力种种成办。彼佛世尊。即不与我授菩提记。尔时我于菩萨藏正法。如其所闻安立正行。谓无相行。不可得行。及见彼佛。于一切行平等超越。我于彼佛知一切法自性不生。随顺诸法起平等见。而能获得最上法忍。得是忍者何所忍耶。所谓色忍受忍想忍行忍识忍。乃至蕴处界种种法忍。虽复得是法忍如彼增语。所以者何。非世间法积集行故。非异生法。非无学法非缘觉法。非菩萨法非诸佛法。积集行故。于一切法皆不可得。无所集故。说此是名得诸法忍。又彼忍者。于一切相一切攀缘。一刹那顷亦得是忍。谓非眼界非眼境界尽。乃至非耳鼻舌身意境界尽。于彼忍境亦无所至。舍利子。得是忍者。由我于菩萨藏正法。乐欲听闻。受持读诵广大开示。为人演说。具足正行。谓无相行。不可得行。是故我于然灯佛所。速得受记。说是语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仁授。闻佛说菩萨藏正法诸佛功德及菩萨行。即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于尊者阿[少/(兔-、)]楼驮。昔常随学入解阿罗汉法。尽老死际住空寂舍。我今忽闻菩萨藏正法诸佛功德及菩萨行。所谓大乘。是最上乘。第一深妙。无有过上。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而我亲闻佛说。亲所听受。于此正法发生无量深妙胜解。复于是法。无所称量无所执着不作圣解。若谓是法第一深妙无有过上。是即于彼积集退转。世尊。此菩萨藏正法。于诸佛乘乃至所有一切乘中。最在其上第一开示。多所怜愍多所饶益。安乐天人度脱一切。于学无学如应所得至菩萨地。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长者子仁授。重白佛言。世尊。于苦集中。而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佛言仁授。如是如是。世尊如其行相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退转积集精进。如佛世尊。于殑伽沙数一一佛所。发菩提心。复能平等安住如是精进证菩提果。复能安隐诸菩萨道。所以者何。诸佛智慧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世尊。若于是法不善修作。分别挂碍。虽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于菩提果甚为难得。尔时仁授长者子。即于佛前说伽陀曰。

  于千俱胝劫  我发菩提心
  见懈怠众生  沉沦诸苦恼
  假使施头目  量积过须弥
  如是一心中  精勤无懈退
  若我住佛道  利乐诸有情
  由依如来故  得是精进力
  此乘名大乘  是佛最上说
  乐欲菩提者  毕竟无见取
  救护诸苦恼  解脱于恶趣
  此正觉义利  唯如来所说

  时仁授长者子。说是偈已。于佛法中起大信解。不着世乐妻子眷属。向佛世尊。头面礼足右绕三匝。于刹那顷诣本住处。与自眷属七妻七男七女七奴七婢。各持上妙细氎价直千万。并诸伎乐五百人俱。出王舍大城欲诣佛所。时彼人众见是事已。即时往问。时长者子白言。仁等当知。如来现在耆阇崛山。与无量无数百千大众恭敬围绕。广大开示无量善法。佛之智慧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我及眷属欲往诣彼乐闻如来深妙法义以善根力决诸疑网。为欲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仁等亦宜亲近彼佛植诸善本。时彼人民闻是语已。生大欢喜咸悉随从。尔时长者子。与自眷属五百伎乐及千人众。到佛所已。即以花香缨珞。涂香粖香缯盖幢幡。伎乐歌咏作诸供养。及上妙细[疊*毛]价直百千以散佛上。即于佛前说伽陀曰。

  往昔多劫中  勤修菩提行
  于法得自在  利乐诸有情
  如是我今当  故此伸供养
  见两足世尊  常处清净行
  现证无上道  故此伸供养
  我诸眷属等  所将千人众
  咸亲近如来  一切归命礼

  尔时长者子说偈赞已。而白佛言。世尊。我及眷属所将人众。来诣佛所。一切皆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植众善本。于无上道誓不退转。作是语已俱发声言。世尊。我等归佛归法及比丘僧诸优婆塞。唯见摄受我等尽其形寿。远离杀害趣清净门。一时皆发无上道心。惟愿世尊。为我等故说微妙法。于如是众勿应弃舍。及未来世苦恼众生。愿为济度。如是二请。

  尔时世尊。极怜愍故现大神通。即升虚空跏趺而坐。时长者子等。见是事已叹未曾有。彼佛世尊。威神力故。持诸大众皆处虚空。尔时长者子与自眷属五百伎乐等发大欢喜。于虚空中起立合掌。右绕三匝头面礼足。作众伎乐歌咏佛德。普及时会。如是遍满无量百千踰缮那。佛神力故忽于空中。复化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与其眷属六万人俱。从东方来乐欲听法。时佛世尊见彼大众。即以神力化五楼阁。众妙庄严甚为希有。一一楼阁皆出梵音演说妙法。复有百千俱胝诸天子众。持天曼陀罗华以散佛上。偏覆空中。佛神力故成华楼阁。尔时长者子及诸大众。睹如是等广大神变清净庄严。发生无量亲近爱乐。佛知是已即摄神力。还复东方本相如故。尔时阿难见是事已。偏袒右肩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现是神变。惟愿世尊为我等说。

  佛告阿难。我今当为仁授长者子。与自眷属及众伎乐。供养于我。是人于千俱胝劫不堕恶趣。常生人天受胜妙乐。过是劫已。亦复尊重供养道行如来应正等觉。于二十五俱胝劫不复轮转。是七妻等舍是身已。当转女身成丈夫相。复与仁授菩萨。于一劫中修菩萨行。阿难。彼仁授菩萨。当得作佛号曰等心如来十号具足。与自眷属。转次授记皆得作佛。时彼伎乐五百人众。由供养佛。以是缘故。于阿僧祇劫不堕恶趣。千俱胝劫常作转轮圣王。过是数已。供养尊重十千如来。于一劫中皆当作佛。尽同一号。余千人众于慈氏如来般涅盘后。过殑伽沙劫于千俱胝佛所尊重供养。当得作佛号曰希胜如来十号具足。

  尔时佛告具寿舍利子言。彼阿阇世王与具足灯婆罗门及千人等。正法灭已过刀兵劫。于未来世有佛出世。名曰慈氏。时彼有情寿命长远具八万岁。复有千辟支佛出现世间。复于彼时。亲近供养尊重赞叹。亦复尊重供养慈氏如来。于二十五俱胝那庾多劫。无复退转种诸善根。舍家出家成菩提果。及见彼千人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六十那庾多天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佛告阿难。而诸愚夫不能于佛发生爱乐。清净信解尊重赞叹者。所以者何。是诸人等。于少善根尚不能得。何况如来大涅盘证。尔时世尊。欲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尊重诸佛故  得是胜吉祥
  供养调御师  获最上大果
  诸佛灭度后  得睹佛舍利
  犹如芥子量  应广妙修设
  又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者
  应生平等心  若如来住世
  由发是心故  供养无上尊
  悟平等菩提  果报亦如是
  为善逝摄受  远离于恶道
  是人趣涅盘  不以为难得
  能示佛禁戒  最上三摩地
  及清净胜解  得佛无上果
  作是供养已  疾趣善修习
  获无上正觉  宣说第一法
  若人欲了知  亲近诸佛法
  乐欲获多闻  深心无厌怠
  自在转轮王  及净行胜族
  具福相庄严  应时获出离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安住大乘。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于菩萨藏正法殊胜义利。乐欲多闻受持读诵。乃至广大开示。为他人说。即得绍隆三宝使不断绝。得不退转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事等。饶益有情悉相应故。又舍利子。此菩萨藏正法即菩提道。所以者何。是菩萨藏正法。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即诸菩萨资粮。应如是学无令断绝。舍利子。所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波罗蜜多。能于如来一切波罗蜜多善作出离。于无量地。随得如来一切轻安。乃至随得如来之地。若于如是波罗蜜多。即得安住一切波罗蜜多。尔时世尊。欲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诸有智发生  说一切有为
  由智及无明  故有为诸苦
  于业及业报  应当如是知
  若非业非报  现前获出离

  尔时世尊说伽陀已。时具寿舍利子。诸大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门网·乾隆大藏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