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念佛 >> 印光大师专辑 >>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摘录 >> 正文

印光大师: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

因为你们的支持,让我们的弘法事业走的更远

【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 】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睡眠、裸露澡浴、大小便,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 】
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早课晚课建议】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注①),往生咒三遍毕(注②) ,即念赞佛偈(注③),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注④),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注⑤),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见正编复马契西书五。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注⑥),各三称,然后净土(注⑦),发愿回向往生。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注⑧),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事务繁忙,可用早晚十念法代替】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正)与陈锡周书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http://forum.amtf18.com/thread-21179-1-1.html 相关栏目: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摘录

【学佛有问必答】

如果您在学佛过程中遇到种种疑惑或者困惑,推荐您加佛有的微信号"foyou188",提供一对一的免费人工咨询服务,专家坐诊、有问必答!南无阿弥陀佛。数千个学佛答疑文章已整理,点击这里打开

捐助我们(微信支付)捐助我们(支付宝支付)

十方众生,佛要救你!亿亿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通途法门如自己一笔一划画像,特别法门如用相机照相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
    生极乐世界,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
    弘扬能自利的法门,才能更好利益别人。假使达摩祖师现于此时,也当弘扬净土
    十方世界,唯极乐世界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信愿念佛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靠自力修了生脱死难于登天,靠佛力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易如反掌
    文殊菩萨示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简述各宗各派之始末,唯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
    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
    即使有大智慧、大辩才、大神通,如果烦惑断而未尽照样不能了生死,可见靠自力往生之难
    所谓高深玄妙的法门皆属靠自力,需渐次进修到七信位方了生死,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易
    净土法门法法圆通,不仅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对发展事业消除疾苦无不遂心满愿
    视净土法门为小乘是大我慢心,即是毁谤华严!
    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明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
    概说律、教、禅、密、净,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众生一念心性常恒不变,但念念随缘,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念佛一法,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
    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本具佛性原无损失。譬如摩尼宝珠掉入粪坑,洗净仍是无价妙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