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孝顺 >> 孝顺有理 >> 正文

 

  1、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2、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佗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4、佛言。东向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父母视子亦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

  —《六方礼经》

  5、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抱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饰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重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燋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亲恩如此,当何以报?

  ——《孝子经》

  6、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难报。

  ——《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

  7、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

  ——《末罗王经》

  8、佛问弥勒: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

  ——《中阴经》

  9、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时,亦更为人偿债,奴婢男子父母,不可称数,皆有一时之缘,难可脱免,至今得道。现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缘,不由偿债,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功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亦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一堕失人种,累劫不复。

  ——《分别经》

  10、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中阿含经》

  11、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2、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梵网经》

  13、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

  ——《忍辱经》

  14、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大集经》

  15、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上之神也。

  ——《四十二章经》

  16、云何应以不坚之财贸易坚财。谓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法精勤。劳役手足。竭力流汗。所获珍财。应自供身。奉上父母。赈给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属。昼夜集会。欢娱受乐。而遇沙门。或婆罗门。具净尸罗。成调善法。勤修梵行。除去憍逸。忍辱柔和。履正直路。弃诸邪道。趣涅槃城。以净信心。欢喜恭敬。如应如时。持用布施。远求无上安乐涅槃。或希当来人天乐果。是名应以不坚之财贸易坚财。

  苾刍当知。世有二种补特伽罗。应深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云何为二。所谓父母。若诸有情。于其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生无量福。诸有智人。咸共称叹。声誉普闻。处众无畏。后不焦恼无悔。命终身坏死后升诸善趣。生于天中。何缘有情。应于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父母于子。有深重恩。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是故父母。应深敬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若诸有情。敬爱父母。亲近而住。父母于其深心慈愍。除无益事。授有益事。制止众恶。劝修众善。为其娉娶。贞良妻室。有时赐与珍宝财谷。世间天人。咸共称叹。恭敬供养。亲近加护。令无衰恼。是故有情。于其父母。应深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乐福人 应尊重父母

  礼拜修供养 敬爱亲近居

  世间聪慧人 恭敬于父母

  恒时修供养 常生欢喜心

  父母于世间 恩深重难报

  除无益制恶 授利劝修善

  与妻室资财 慈心常覆护

  是故修供养 无量福聚生

  现得胜名闻 咸供养恭敬

  死生天善趣 受妙乐无

  欲得生天人 受五欲妙乐

  犹如天帝释 当供养父母

  ——《本事经》

  17、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十五日斋时。四天王躬身自下。案行天下。观察万民。世间宁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不。见世间人多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勤斋戒。不施贫乏。时。四天王诣善法殿。白帝释言。大王。当知世间众生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帝释及忉利诸天闻已。愁忧不悦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四天王若见世间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还诣善法堂。白帝释言。世人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帝释及忉利诸天闻是语已。皆大欢喜。唱言。善哉。世间乃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故十五日斋戒

  ——《长阿含经》

  18、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19、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

  ——《毗那耶律》

  20、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多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

  佛告郁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如汝于父母 恭敬修供养

  现世名称流 命终生天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能受持七种受者。以是因缘得生天帝释处。谓天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及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于悭吝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 及家之尊长

  柔和恭逊辞 离粗言两舌

  调伏悭吝心 常修真实语

  彼三十三天 见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当来生此天

  ——《杂阿含经》

  21、亲恩若此,当何以报?诸沙门对曰:唯当尽礼,慈心供养,以赛亲恩耳。世尊又曰: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体;两肩荷负,周流四海,讫于奉命,以赛恩养,可谓孝乎?诸沙门曰:唯孝之大,莫高乎兹。世尊告曰:未为孝矣。若亲顽暗,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物,情染外色,伪辞非道,耽醉荒乱,违背正真,凶嬖若斯,子当极谏,以启悟之。若犹瞢瞢未悟,即为开化,牵譬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曰:斯为不轨,身被众毒,自招殒命。命终神去,系于太山,汤火万毒,独唤无救。由彼履恶,遭此重殃。若复未移,悲泣啼号,绝不饮食,亲虽不明,必以恩爱之痛,惧子死矣,由当强忍伏心崇正道。若亲迁志,奉佛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宗门之内,即亲慈子孝,夫正妇贞,九族和睦,仆使恭顺,润泽远被,含血受恩。十方诸佛,天龙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万姓,无不敬爱,佑而安之。虽有颠倒之政,佞嬖之辅,凶儿妖妇,千邪万怪,无如己何。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魂灵升生天上,诸佛共会,得闻法言,获道度世,长与苦别。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惟斯为孝耳,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不孝矣。

  ——《孝子经》

  22、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增壹阿含经》

  23、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书。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若优婆塞受持戒讫,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优婆塞戒经》

  24、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

  佛告诸比丘言: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佛言:非但今日赞叹慈孝,于无量劫,亦常赞叹。

  ——《杂宝藏经》

  25、复次大王。若父母生产儿子。其事甚难世所共知。处胎之时怀担十月。苦恼疼痛种种多般。起坐艰辛餐饮节度。纵获生产如宰猪羊。不顾自身唯忧儿子。乳哺养育岂离怀抱。大小便痢须自洗濯。后渐长大而以诚实之言种种诱训。令彼修学。阎浮提内工巧伎艺。书疏算计。经商买卖种种事业。又复令彼身心安乐。广与财帛富贵授用。选拣亲姻娉聚妻妾。比望孝顺父母供敬侍养。而复心意颠狂一向迷乱。深着色欲都不省悟。又于别族姓家。私娶妻妾互相贪爱。于其父母返成不孝。亦不敬重。其父后时耆年老迈。身体羸瘦眼耳聋暗。起坐艰难要人扶持。而却憎恶轻弃嫌厌。种种逼迫趁父出舍。娶其外族妻子于家。聚会种种欢乐。

  佛告大王。若是丈夫行此邪行。弃背父母。决定命终入阿鼻地狱。求出无期。为第二过。若善男子。弃背女色心意清洁。供养父母行孝敬行。命终之后不堕恶趣。而生诸天受福快乐。天上福尽下生人间。亦不受贫穷下贱。富贵吉祥。

  ——《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

  26、菩萨为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

  ——《文殊师利问经》

  27、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正法念处经》

  28、父母妻子奴婢财物。不以施人。若因布施。父母忧恼。妻子僮仆由是致苦。如是等施。菩萨不为。非法之物不以施人。凡所施物。清净如法。不逼迫呵责取他财物而行布施。不犯佛戒而行布施。

  众生知恩欲报德者,尔时菩萨劝令修善,不须世间财利酬报。报之大者,当供养父母,乃至持戒。求报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萨报恩巧方便。

  菩萨为主于父母尊重,种种方便勤修善法,随时供养,知恩报恩。

  ——《菩萨地持经》

  29、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孝者,尽直心,无外私。

  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六度集经》

  30、地神常言:我负大地,一切所有,及须弥山,不以为重,亦无厌心。于三种人我恒厌倦,不欲胜持,何等为三?一心怀叛逆心,谋害人王,二念弃恩亲,不孝父母,三拨无因果,毁谤三尊,破法轮僧,障修善者。如是三人,我极患重,乃至一念不欲任持。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又放光名味清净,能除一切味中毒,恒供佛僧及父母,是故得成此光明。

  ——《华严经

  31、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一切火焰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风刀解时寒急失声。宁得好火在车上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终。挥霍之间已坐金车。顾瞻玉女。皆捉铁斧斩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轮。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从于上鬲如旋火轮。至下鬲际身遍鬲内。铜狗大吼啮骨唼髓。狱卒罗刹捉大铁叉。叉头令起遍体火焰满阿鼻城。铁网雨刀从毛孔入。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汝不知恩无有惭愧。受此苦恼为乐不耶。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32、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佛告阿难:此人应父母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亦应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此经典。

  ——《大方等陀罗尼经》

  33、菩萨世世憙然灯于佛寺及师父母前。人有狐疑辄用解之。用是故。(成佛时)佛身光明焰出殊好无有比。威神巍巍乃如是。

  菩萨世世随时熟果及好香华。持上佛比丘僧师父母。用是故。果树华见佛无不曲倾向佛。

  菩萨世世事师父母。若见卧睡不数惊觉。若欲使觉当持音乐。若持好语诵经往觉之。用是故。佛在内默声诸天梵释持音乐香往觉之。

  菩萨世世有奇异美饭食。终不独食。若师父母有饭食。不减损而食之。用是故。佛舍置威神力。虽无所食佛亦不饥渴身亦不羸。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34、佛告诸比丘。人生在世间时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道人。不行仁义无可用心。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魂神当堕阎王地狱。

  ——《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35、尔时信相菩萨为诸众生。而作发起。前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剉碓斩身。从头至足。乃至其顶斩之已讫。巧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故获斯罪。第二复有众生。身体顽痹眉须堕落举身洪烂。鸟栖鹿宿人迹永绝。沾污亲族人不喜见。名之癞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脱道人斩射贤圣。伤害师长常无返复。背恩忘义。常行苟且。淫匿尊卑无所忌讳。故获斯罪。第三复有众生。身体长大聋騃无足宛转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为诸小虫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处。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语不孝父母反戾时君。或为帝主大臣四镇方伯州郡令长吏禁督护。恃其威势侵夺民物。无有道理使民苦悴吁嗟而行。故获斯罪。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36、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

  ——《地藏菩萨ben愿经》

  37、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贪生。有人乐死。何人贪生。其人生世。愚痴幽冥。不知死已。后世更生。违佛远法。不遭明师。杀盗淫欺。唯恶是从。如是之人。贪生畏死。何人乐死。遭遇明师。奉事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和顺妻子。奴婢眷属。谦敬于人。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应生天。受五欲乐。恶人死者。应入地狱受无量苦。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38、佛言。自爱之法。先三自归。以法养亲。慈爱人物。悲愍愚惑。见正喜进。平等普护。安济众生。施斯四恩。布施穷乏。众生无怨。诸天祐育众横不加。牢狱利剑诸毒消歇。亲安族兴。生无灾患死得上天。常与明会。斯谓自爱者也。

  世尊又告王曰:众恶之罪,最重有五。不孝不忠,杀亲杀君,家灭国乱,重罪一也。罗汉之行,得空不愿,无相之定,与佛齐意,拯济众生;而愚向之,重罪二也。佛者,众罪已毕,景福会成,相好十力,法导众生,慈悲喜护,心过慈母;而愚恶谤,重罪三也。清净沙门,志清行高,怀抱经法,助佛化愚,诸佛相绍继,众生得度,皆由众僧。佞谗交构,以致不调,僧不调,正法毁民狂走;正法毁,民狂走者,三道兴,恼比丘僧,重罪四也。佛之尊庙,宝物水土,众生赤心以贡三尊,愚人或毁盗之,重罪五者也。犯斯五者,其罪最重。

  ——《佛说自爱经》

  39、王言。大师。行法行王。国内若有不孝众生。不念父母生养之恩。舍背父母与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医药。念给妻子不与父母。父母衰老出入无力。曾不生忧亲近扶侍。于其妻子昼夜不离。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与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财宝。私共妻子欢乐食啖。父母善言不肯随顺。妻子恶语。信用无舍。或为妻子呵骂父母。或共亲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于淫欲无惭愧心。如是众生。摄在何等众生数中。答言。大王。如是恶人。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当知。父母恩重。至心孝养犹不能报。何况弃舍违逆教命。是名世间最大劫贼。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40、佛语宝积。未来众生具五因缘。得闻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何谓为五。一者慈心不杀。具佛禁戒。威仪不缺。二者孝养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系念不乱。四者闻方等经。心不惊疑。不没不退。五者信佛不灭。于第一义心如流水念念不绝。佛告宝积。若有众生。具此五缘。生生之处常得闻此二菩萨名。及闻十方诸佛菩萨名。闻方等经心无疑虑。以得闻此二菩萨名。威神力故。生生之处五百阿僧祇劫不堕恶道。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41、时普贤菩萨。遍于十方一切净刹。现成正觉。化众生者。告德藏菩萨言。佛子。若欲证得此三昧者。先应修福集诸善根。谓常供养佛法僧众。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贫穷苦恼无救无归可悲愍者。摄取不舍。乃至身肉。无所吝惜。何以故。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正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智资粮。致成佛道。供养父母和上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又常愍济诸苦众生。菩萨由此广大善根。永不退失。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报恩。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42、世间虽乐不得久留。王当是时当何恃怙。唯有孝顺慈养二亲。供事高行清洁沙门见凡老人当尊敬之。所有财宝与民同欢。当以慈心施惠于民。无以谗言残害民命。为王之法当宣圣道。教民为善。唯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诸圣咨嗟。天龙鬼神拥护其国。生有荣誉死得上天。身死神去当何所恃。惟恃善耳。火盛炜炜恃水灭之。饥渴之人惟恃水谷。老恃机杖。盲恃有目。冥恃灯火。疾病困笃恃良医药。船行巨海风浪盛猛恃彼榜橹。道有盗贼恃藏匿处。身死神去惟恃修善。犹逢彼难各恃其事。

  ——《佛说谏王经》

  43、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44、无以嬖妻,远贤不亲,女情多欲,好色无倦,违孝杀亲,国政荒乱,万民流亡。本志惠施,以戒自检,软心崇仁,蒸蒸进德,潜意寂寞.学志睿达,名动诸天,明齐贤者。自秽妻聚,惑志女色,荒迷于欲,妖蛊姿态,其变万端。薄志之夫,浅见之士,睹其如此,不觉微渐,遂回志没身,从彼妖媚,邪巧之辞,或危亲杀君,悋色情荡,忿疾怠慢,散心盲瞑,等行禽兽。自古世来,无不由之亡身灭宗。是以沙门独而不双,清洁其志,唯道是务。奉此明戒,为君即保四海,为臣即忠,以仁养民,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优婆塞优婆夷执行如此,世世逢佛,见法得道。

  ——《孝子经》

  45、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是故次得手足轮相。

  为菩萨时善受师长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月*庸]满相。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手摩洗师长父母身。除去垢秽香油涂之。是故次得手足软相。

  为菩萨时。终不欺诳一切贤圣父母师长善友知识。是故次得手过膝相。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弃身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着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优婆塞戒经》

  46、尔时如来现如是等身已告阿难言。及十方诸来大菩萨摩诃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等。如来今者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法无言说。如来以妙方便。能以无名相法作名相说。如来本于生死中时。于如是等微尘数不思议形类一切众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被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缘自致成佛。

  尔时世尊大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尔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行处。欲拔众生三有剧苦。欲发五盖并解十缠。欲令一切众生俱得解脱安处无为。即为开示二种福田。一者有作福田。二者无作福田。所谓父母及与师长。诸佛法僧及诸菩萨。一切众生修供得福。进可成道。

  父母众僧。宜应赞叹软语常念其恩。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何以故。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士。供之得福进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佛告阿难。父母众僧。是一切众生种二福田。所谓人天泥洹解脱妙果因之得成。

  ——《大方便佛报恩经》

  47、菩萨摩诃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诸师上座长老。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习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

  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病人、二父母、三如来。

  ——《大般涅槃经》

  48、使我疾成无上正真道者,皆由孝德也。

  ——《孝子经》

  49、众生恼乱父母,令心忧恼,得多病报。供养自己父母及诸病人,得少病报。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无心奉侍,得少威势报;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得大威势报。不知敬父,不知敬母,得下族姓报;善知敬父,善知敬母,得上族姓报。于父母所,灭撤生业,得少资生报;于父母所,供养生业,得多资生报。

  ——《业报差别经》

  50、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

  ——《增壹阿含经》

  51、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贤愚因缘经》

  52、问:比丘教白衣不祭一切之人,为是理不?答:非。假使父母不食,敬心供养,亦得其福。问:人出家,王法父母不听,为得戒不?答:不得。

  ——《目连问五百轻重经》

  53、于师僧父母,心为卑下,用少功力,获大深法。随所记念,法入心耳。若贡高我慢,不伏师僧父母,当知是人已被魔钩之所钩着。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54、普贤菩萨告言:佛子于十方处,一切清净圆满佛刹,诸众生类,其中示现无量佛事。诸菩萨等积集种种福德善根,应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孝养父母,常不断绝。一切贫穷困苦孤独亡匂,菩萨皆应悲哀摄受,乃至自身血肉,随应施与,勿生悭吝。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55、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大集经》

 

  56、若有众生知返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设离此间百千由旬,犹近我不异,我恒叹誉。若有众生不知返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着僧伽黎,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是故比丘当念返复,莫学无返复。

  ——《增壹阿含经》

  57、佛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是时释提桓因及诸天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弗告诸天:止止,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

  ——《增壹阿含经》

  58、尔时,世尊在灵鹫山,以天眼遥见父王,病卧着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终。告难陀曰:父王净饭是我曹父,今得重病,宜当往见。难陀受教唯然。今宜往诣,报育养恩。阿难白言:净饭王是我伯父,听我出家为佛弟子,得佛为师,会欲共往。罗云白言:世尊虽是我父,弃国求道,我蒙祖王育养成就而得出家。欲往奉觐祖王。佛言:善哉!王见佛到,痛恨即除。佛言:唯愿大王莫复悲忧,即以手着父王额上。无常对至,命尽气绝,忽就后世。而以棺敛着于师子座上。佛共难陀在丧头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住在丧足。难陀长跪白佛言:父王养我,愿听难陀担父王棺。阿难合掌白佛言:惟愿听我担伯父棺。罗云复前而白佛言:惟愿听我担祖王棺。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不孝之者,为是当来众生之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自担于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

  59、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衹,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说盂兰盆经》

  60、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弥沙塞部五分律》


附:

  佛教以孝为本论

  印光法师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已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

 

相关栏目:孝顺有理

【学佛有问必答】

如果您在学佛过程中遇到种种疑惑或者困惑,推荐您加佛有的微信号"foyou188",提供一对一的免费人工咨询服务,专家坐诊、有问必答!南无阿弥陀佛。数千个学佛答疑文章已整理,点击这里打开

捐助我们(微信支付)捐助我们(支付宝支付)

十方众生,佛要救你!亿亿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