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正文

普贤行愿品浅释1(宣化上人)

因为你们的支持,让我们的弘法事业走的更远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相信这一部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这一部华严经佛经里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最长,但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华严大经。

  这部经的品数和卷数,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从原本中十万偈颂,只译出四万五千偈,不过已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而这部经并没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而是被龙王请到龙宫供养。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将世间所有的文章、论议和经典统统读完,便发心到龙宫看藏经,在龙宫里他看见有华严经。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个世界微尘已经无量无边,何况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其数目更大了。何谓大千世界?即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便是一个世界。积聚成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月,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的微尘你想想有多少?已经数不过来了,何况现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数偈颂,更是不可悉知其数。

  华严经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四天下是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个洲合起来加上一个须弥山。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把下本牢记在心里,回到印度后,才把它写出来。由印度传入中国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还有十一品没有传入中国。华严经有七处九会,即是在七个地方讲说,共有九次法会。在佛教里,如果能明了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与大海可比呢?现在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少之又少,有人学佛法学了一辈子,连华严经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是何等可怜!这部华严经不要说讲,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华严经七处九会有一首偈颂:

  菩提场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过

  佛最初在菩提场成道,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宣说华严经六品十一卷;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第三会在忉利天,说经六品三卷;第四会在夜摩天,说经四品三卷;第五会在兜率天,说经三品十二卷;第六会在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第七会重在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也是在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第九会在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何谓‘逝多林’?‘逝多林’是坟场。下本四万五千偈传到中国,还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而没有传到中国来。虽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均已全备。所以中国唐朝清凉国师弘扬华严时,认为这部经可作为全经。

  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他专讲华严经。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建中四年时,写华严疏钞。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后夜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

  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便问他们:‘往何处去?作甚么呢?’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这位和尚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禀明这段经过,开龛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大牙。这个境界是妙不可言,华严菩萨也到中国来,所以他有奇特的相貌。

  依据清凉国师的判法,这部华严经前五卷是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后十九卷半是流通分。这部经虽没有全译成中文,但已具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在中国弘扬华严经的都是大菩萨。若不是有菩萨的境界,是不能讲说华严的境界,而华严境界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不可思议!

  在讲经听经前,先要认识清楚这部经是大乘或是小乘。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大小乘之事。印度有位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他俩是兄弟。世亲菩萨学习小乘教义,而无著菩萨却是学习大乘教义。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总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请他弟弟来探病。弟弟来后,哥哥说:‘弟弟,我现在快死了,你能否诵一遍大乘经典?’弟弟本不愿意,但为满足哥哥最后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经典,读到华严经时,他越读越感到不可思议,才知道华严境界是妙不可言的,犹如太阳在空中遍照万物一样。他知道自己错了,乃叫人取宝剑来,要割去自己的舌头。他觉得以前用这个舌头来赞叹小乘法而毁谤大乘经,故欲割舌来赔罪。他哥哥便说:‘何用割舌呢?你现在可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世亲菩萨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乃入山修行学习大乘华严经,而造了一部十地论。论成那天,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国王便来问他:‘是否证得阿罗汉果?’世亲菩萨说:‘因年轻时,学习小乘而毁谤大乘,现在改过学习华严经。造了一部十地论因而感大地震动,口中放光,并非证果。’国王说:‘原来华严经是如此微妙!’

  本经前八十卷翻译者是实叉难陀。实叉难陀意谓‘喜学’。他将华严经译成中文后,由贤首法师讲解,当讲到华藏世界刹海震动之时,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最初翻译经典时,唐朝皇帝武则天作梦,梦见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降雨而且是甘霖,象征翻译这部华严经是非常重要。所以译完后,贤首法师讲这部经时,大地六变震动,于是武则天下诏书赞叹实叉难陀。所以华严经不可思讥的境界有很多。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罽宾国是唐朝一个国名。三藏是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所有的一切经典。‘律’是戒律,‘论’是论议。法师可以说‘以法为师’,以佛法为师父,也可以说‘以法施人’,以佛法来布施于人,旨称为法师。这位三藏法师是谁呢?他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语,译成智慧。为何不宜译成中文,而仍保留其梵音?因它是五不翻之一——尊重不翻。奉诏,谓是奉皇帝之命今而翻译这部经典,由印度文译成中文。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意思是到达这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的解脱境界。本来解脱是没有境界的,有境界便不是解脱。那为何又说解脱境界呢?这个境界是个譬喻。根本是没有一个境界,因到了解脱时,便什么都没有的。

  普贤行愿品,何谓‘普’?‘道遍宇宙’曰‘普’,意谓他的道遍满宇宙;‘德邻极圣’曰‘贤’,意谓他的德性与圣人一样。

  行愿品的‘行’是修行的大行,‘愿’是指他所发的愿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贤菩萨。佛教里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地藏菩萨是愿力第一,观音菩萨是慈悲第一,普贤菩萨是行门第一。佛说法时是先由弟子请法。华严经是普贤菩萨为请法主,妙法莲华经是舍利弗尊者请法,楞严经是阿难尊者请法的。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尔时是当尔之时。普贤即是道遍宇宙,德邻极圣。菩萨是梵语,具足是‘菩提萨埵’。菩者觉也,萨者情也,菩萨是‘觉有情’,即是觉悟的有情。所有一切众生都叫有情。草木无情但有性,有生性。‘生性’便是儒教所谓的仁。仁就是性,又可说是道,也可以说是万物之母。人当然亦有此‘仁’,否则不名之为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为道。孔子所说之‘仁’,就是一切草木都有这个‘仁’,都有生机。在春天便能生枝长叶,如是乃至夏秋便会开花结果,这是因有仁的性。花草树木有仁,只是很小,所以当花被割断时,它也发出一种畏惧之声,只不过人听不见而已,若用一种科学仪器便可听见了,这是很普通的现象。为什么它会发出声呢?因它也有性,不过这个性不具足,只有一点而已。举例说:若人有一百磅的性,花草树木连一盎斯也没有。为什么花草树木也有性呢?因它们生长时间久了,也会有一种感觉。在中国有樟树求戒,也有白果树受戒等。为何它们可受戒呢?它们没有情也会变成人形去受戒,这岂不是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这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境界。因它们年纪老了,经验也多了,又和人住在世界上,久而久之,就生出有一股人的性来,也就有仁了。有了仁就有情感,有了情感也就想受戒了。在它们没受戒前,不知做了多少坏事,后来知道所做的事不对,便去受戒,甚至想要出家!

  普贤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但度有情,连无情也要度;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成佛道,因此叫普贤。他愿度所有的花草树木,一般人只知度人,而他连没有生命的也要度。菩萨二字,又可译成‘大道心众生’,又叫‘开士’,因他所有的都是公开,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没有嫉妒,没有障碍心。

  摩诃萨,即是大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不是小菩萨。最初发菩提心便是小菩萨,当发菩提心久了,就是大菩萨。最初受菩萨戒是个小菩萨,当菩萨受戒久了,又依戒修行,便是大菩萨了。

相关栏目:普贤行愿品

【学佛有问必答】

如果您在学佛过程中遇到种种疑惑或者困惑,推荐您加佛有的微信号"foyou188",提供一对一的免费人工咨询服务,专家坐诊、有问必答!南无阿弥陀佛。数千个学佛答疑文章已整理,点击这里打开

捐助我们(微信支付)捐助我们(支付宝支付)

十方众生,佛要救你!亿亿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