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正文

普贤行愿品浅释6(宣化上人)

因为你们的支持,让我们的弘法事业走的更远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再说一说请转法轮的道理。善男子!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土中,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在每一粒微尘中又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佛刹,每一佛国土里,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在那儿成佛,所有像大海那么多的菩萨,在那里围绕著佛。而我以身口意业,用种种方便语言,殷勤诚恳,勇猛精进地劝请十方诸佛、大菩萨、声闻、缘觉等转大法轮,转最妙的法轮。我这个殷勤劝请转妙法轮的愿力,乃至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障没有了,众生烦恼也都可以没有了,然而我常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这个愿力,永远都不会穷尽的,念念相续,接接连连永不间断,我的身口意三业也是永远不会疲厌的,不会认为这个事情太麻烦,而不愿去做。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再给你说一说,善男子!请佛住世的道理。所谓常住在世这个愿力,所有充满法界,充满虚空界,充满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国土,极微尘数那么多诸佛如来,化缘完了之后,都示现入涅槃。在他们将要示现入涅槃的时候,我一定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而常住在世,教化众生。我不仅劝请诸佛常住在世,乃至于一切菩萨、声闻乘、缘觉乘证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位,四果的无学位,一切诸善知识,及讲经说法的法师,我皆用愿力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至所有一切佛的刹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劫。因为我愿意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善知识常住在世,利益一切众生。虚空界本来不可能没有的,假如它可以没有,众生界本来不可能没有的,假如它可以没有,众生的烦恼也本来不会没有的,假设它也可以没有,众生业本来不会没有的,假设它也可以没有,而我劝请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善知识,常住在世的愿力,是永远不会穷尽的,念念相续,永远不会间断,身语意业也没有厌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入非入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虚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又向善财童子说:所谓常随佛学这个愿,好像这个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译为‘堪忍’,意谓这个世界是苦的,而一切众生堪能忍受。何以言之是苦呢?这个世界一切法都是染污法,不清净的,故非常痛苦;纵是乐,都是苦的因,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叫堪忍。如穿新衣服是快乐,但被尘埃染污就生烦恼。又人最欢喜的是发财,可是财发得再多,死时亦带不去。在生时,即使一分也算得清清楚楚,没有得到钱时,就想法子去得,没有得到,心里贪求是苦,已得到了,又怕失去,这都是苦,可是你不觉得苦。患得患失,怕得不到,死时一分钱也带不走,你说这是苦?或是乐呢?这两样东西,是世界上人人所欢喜的。一切乐,皆是苦的因,不过你尚未觉悟到,故此世界叫‘堪忍’。在这个堪忍世界里,毗卢遮那佛如来,毗卢遮那是梵语,译为‘清净’,即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从初发心见到古释迦,那时他是陶师。见到古释迦后就发愿。即时精进修行,用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数量的身命,而为布施,做种种布施,如释迦牟尼佛见到然灯佛时,他就以身做布施,然灯佛由对面而来时,他看道路上有水,他看老比丘来时,他自己就躺在有水的地方,请老比丘走过去,这是以身布施,用自己身体来帮助其他的人,在一般的人来看,就是太愚痴了,用一块板子,或木头就好了,何必自己躺在水里,让老比丘走过去呢?不错,这是聪明,释迦牟尼佛当时想不出来这个好办法,可是如果他想起这个好办法,然灯佛也不一定给他授记,因为他有所顾虑,还有一个身体,他躺在水里正是‘无我相’的表现,来帮助利益众生,所以他行这种菩萨道,不管自己身在水里或泥里,帮助老比丘过路,而且还有些地方身体没有盖住,就用头发盖上,然灯佛就给释迦牟尼授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以来,都是以身命做布施,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行菩萨道非常圆满。

  毗卢遮那佛是清净法身佛,遍满一切处,这才是佛的法身。法身是无在无不在,没有一个地方他不在,也没有一个地方他在。为什么说没有一个地方不在?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看不见,是否就不在?不是!我们看见,看不见,他都在,皆遍满一切处,所以说无在无不在,充满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佛的法身,他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地方都存在。释迦牟尼佛为行菩萨道,为求无上佛道,以这个身命作布施,剥自己身上的皮当纸用,剖开自己的骨头做为笔用,用自己的血作为墨来写经典,堆积起来有须弥山那般高。为尊重佛法的缘故,所以不爱惜自己的身命,何况王位?释迦牟尼佛以国王的地位,出家修行,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能一概舍弃,而出家修道,舍弃他的国城妻子、聚落、宝贵的宫殿园林,和一切所有,而修种种难行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国王的地位出家,而修种种苦行,是一般人不容易作到的。

  ‘乃至树下’,‘乃至’是稍略,中间经过很多阶段,如是雪山打坐六年,然后到菩提树下成大菩提。释迦牟尼佛,当初他父母派五个人跟他修道,来护法,但五人间有三个人受不了苦,跑到鹿野苑去修道。剩下二人,以后释迦牟尼佛一天只吃一麻一麦,瘦得骨瘦如柴,这时有牧羊女用牛奶煮粥,来送给佛吃,佛就接受牧羊女的供养,他们二人一看,他们想:‘太子以前受苦还可修道,现在居然受牧羊女的牛奶,这回不能修道了。’于是弃佛而去,认为佛不能受苦,所以也不和他一起修道,也跑到鹿野苑去,五个人都跑了,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在雪山,也要搬家了,一搬就搬到菩提树下。菩提树非常大,树能遮覆方圆三里之内,释迦牟尼佛一看:‘这是个好地方,我来坐在菩提树下修道,如果我不成道业,就不起座。’于是结跏趺坐,吉祥童子也送来吉祥草,释迦牟尼佛就坐在吉祥草上修道,坐了四十九天,看见东方明星,豁然开悟,夜睹明星而悟道,所以三叹奇哉:‘奇哉!奇哉!奇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有妄想,有执著,所以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大菩提,显出种种神通妙用,出生不可思议境界的种种变化,现出种种佛身——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如是现种种佛身,乃至现十方成佛的佛身。在种种法会中,为众生说法,或为诸大菩萨说法,或为声闻及辟支佛二乘众生讲经说法,或为转轮圣王,小国王眷属,共一众会道场。什么叫转轮圣王?轮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统理一四天下,有七种轮宝,是(1)轮宝:坐在轮宝上比火箭还快,在一个时辰之内,可游遍一四天下,做种种事情,轮宝是一个飞轮,无论陆、海、空都可去,甚至火里都可去。(2)象宝:白象宝,轮王骑上这个象也跑得很快。(3)绀马宝:碧绿色的马,这个马是个聋马,可在陆地、水里走,跑得快,也可到空中去,非常妙。(4)如意珠宝:又叫神珠实,有一种神通变化,遂心如意,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就来什么。(5)玉女宝:轮王何时喜欢女人,就有玉女陪伴他。(6)主藏臣宝:无论到什么地方,想要用金子,只要往地上一柱,地上就有金子。要用什么珠宝,把地打开就是珠宝,遂心如意。(7)主兵宝:他不需要训练兵,只要在兵宝里一叫,要多少兵,就有多少兵。这七种宝。轮王又有一千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是勇猛善战,非常英勇。小国王就是轮王以下的小国王及眷属。

  或为刹帝利(印度贵族),修清净行的婆罗门、长者、居士,共同众会道场,或和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众会道场。他成佛后,在以上所说种种众会道场,以佛的圆满声音说法,好像虚空大雷鸣那般响亮,随众生所欢喜,没有种善根的,令其种善根,已种善根的令其增长,已增长的令其成熟,已成熟的令其得到解脱,乃至于一生之事,最后入涅槃,得到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佛所修一切难行苦行,一切说法的道场,我皆随学这些行门修行。如今世尊毗卢遮那佛,遍满一切处的清净法身佛,以如前所行种种行门,种种众会道场,如是尽法界遍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土,每一佛刹微尘中一切如来,我都是随喜随学。在每一念中,我都随学诸佛这些行门。纵使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也空了,众生业也空了,众生烦恼也空了,我这个常随佛学的愿,是没有穷尽的,念念相续不断,身口意业,永远没有疲倦厌烦。没有疲倦、懒惰,对法生疲倦之心。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今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今众生生欢喜者。则今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我再讲一讲恒顺众生的道理。众生是众缘和合而成,所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诸佛国土,所有种种不同种类的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所谓众生者,众缘和合而生,各有各缘,所以有种种不同种类,所谓胎生,楞严经上:‘胎因情有’,如何成胎呢?因有爱情,所以成胎。‘卵唯想生’,卵生是以想生出来,如母鸡趴在鸡蛋想,久而久之鸡蛋就变成鸡了。‘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湿生因湿与湿相合,生出湿生,化有变化,如由虫子变戍蝴蝶,由老鼠变成蝙蝠之类,离开了它的本体,变化成其他种类。或有众生依地水人风四大而生出,或在虚空,或在花草树木上而生出的众生。无量种类的众生,其种种不同色身,种种不同形状,种种不同相貌,种种长短不同的生命,种种不同族类,如老虎有老虎的族类,鹿有鹿的族类。种种不同名号,种种不同心性,如老虎的心性喜欢伤害众生,鹿的心性仁慈,只吃草不吃一切众生,有的胆大,有的胆小,有的见人就跑,有的见人就要吃人。种种不同知见,种种欲乐,所喜欢的东西也不同,种种自己所作的事情也不相同,种种态度成仪也不同,种种不同的衣服,人穿人的衣服,畜生就穿戴皮的衣服,飞禽就穿戴羽毛的衣服。种种不同的饮食,有的吃生肉,有的吃草,有的吃谷类,种种东西。各住各自的地方,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鬼神、人非人等。有的无足,有的四足,有的多足,有的有形色,有的无形色,有的有想,有的无想,有的非有想,有的非无想。像以上所说的种种等类,我都变化他们的身,来教化他们,服侍他们,供养他们,如敬父母,如侍候师长,和证果的阿罗汉,乃至好像供养佛一般,没有分别。

  众生常有八万四千种疾病,菩萨便以八万四千种良药,来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疾病。所以说:‘为作良医。’良医是精通医术的医生,他对众生的病,等于自己的病一样,用种种方法把他治好。众生有时会走错路,虽然他有眼睛,但不知道那条路是正路,那条路是邪路,所以有时误入歧途,菩萨便指示他走应走的正路,好像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往正当道路上走,只知懒惰、喝酒、吃毒药等,走到错路上,这时菩萨用种种方法,引渡众生到正路上。对于在黑暗中的众生,暗夜代表不明白佛法的人。不明白佛法的人都是在暗夜中,明白之后,就得到光明;不明白佛法,就会颠倒行事。明白后,才能知道走上一条光明正大的道路,故对于不明白佛法的众生,便使他明白,而得到光明。对于贫穷的人,令他得到金、银、琉璃等宝藏。菩萨平等无分别的利益一切众生。什么缘故?假设行菩萨道的菩萨,能常常恒顺众生,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诸佛,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对一切众生都恭故承事,也就是尊重恭敬供养如来一样。若令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则令一切如来也生欢喜心。所以出家人说:‘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不要令一切的众生生烦恼。‘无益苦行当远离’,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如是行者可渡世’,像这样子,才可以教化众生。所以令众生欢喜,诸佛如来也就欢喜。什么缘故?因为佛与众生为一体,佛也就是众生,众生也就是佛;佛是已成佛的众生,众生是未成佛的众生,我们和佛是一样的,将来是平等的,所以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也就是因为它是最平等的。

  为什么众生欢喜,佛就欢喜呢?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本体。因为众生而生出大悲心。因为大悲心而生出觉道心。因为觉道心,才成正等正觉的佛。譬如,在旷野沙碛中,有一棵大树王,如果树根得到水,则枝叶花果也繁茂。现在众生处在生死旷野沙碛中。菩提树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也像在旷野沙碛的树王一样。一切众生好像树根,诸佛菩萨好像花果。佛以大悲智慧水,令众生得到好处,才能成就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花。

  什么缘故?诸佛菩萨以大悲水,来利益众生。大悲水是慈悲的心性,对一切众生都慈悲怜悯,故叫大悲水。观世音菩萨及一切菩萨,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饶益众生。观音菩萨的杨枝手和净瓶手是合用的,以杨枝蘸到净瓶中。观音菩萨常念大悲咒,加持净瓶里的大悲水,用此大悲水饶益众生。所以要用大悲水利益众生,来增加果位,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正等是菩萨所得的果位。二乘人得到觉悟,证得声闻或缘觉果位,这只是自觉,没有正等。正等是菩萨,正等于佛,虽然得到正等,但没有得到无上,故菩萨叫有上士。佛叫无上士,因为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才成就佛果。如果菩萨不利益众生,不饶益众生,不以大悲水教化众生,则始终不会成佛,所以要自利利他,则能成佛。

  因此菩提属于众生,觉道是从众生来的。假设没有众生,则一切菩萨都不能成佛。为什么?因为没有地方去作功德。众生在三宝面前作功德,菩萨在众生面前作功德。菩萨利益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反迷归觉。

  修行的善男子!你对于这种道理和意义,应该这样了解,因为佛、众生和心,是三而一,一而三。佛、众生,和心,是三种不可思议的,但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佛、众生,和心是一体的,在无形中是一个的。你能存这样解释义理的思想,才能成就圆满大悲心,以大慈悲心随顺众生,则能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菩萨这样随顺众生的愿,假使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随顺众生的愿不会没有的。本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永远不会没有的,但假设它们会没有了,我这个愿仍然存在,无有穷尽,这种心念,念念相续,接连不断,无有间断,身口意三业永远行持这种愿力,永远不疲倦厌烦。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我再说一遍什么叫普皆迥向?从第一个愿礼敬诸佛起,乃至恒顺众生,在这期间修这些行门,有无量功德。现在把这些功德完全回向,也就是布施给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愿意这些功德,令一切众生,时时刻刻得到安乐,一切病苦也都消除。众生假如行恶法,皆令其完全不成就,所修善业很快就成就。把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诸恶趣门,全都关闭,把人天正路显示出来,对人说明白如何做人。如果要做人,就要受持五戒。如果要生天,就要受五戒十善。你想要得到涅槃正路,就要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就能得到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的快乐。假设所有众生,因为以前积聚很多恶业,所应该受的极重苦果,我普贤菩萨发愿代替他们受苦果。令所有一切众生全得到解脱,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没有苦果障碍,究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你们看看普贤菩萨多慈悲,我们若再不修行,那真对不起普贤菩萨。我们现在没有受那么多苦,就是普贤菩萨代我们受了很多。可是普贤菩萨不会对我们说:‘我代你们受了很多苦,一天的苦,一年的苦,一生的苦,我替你们代受了,你现在要谢谢我,请我吃顿饭,或饮杯茶,你们应该请客感谢我。’没有,他也不要你谢他,也不要你请客,我们听经于此,应该痛哭流涕,来感谢普贤菩萨。菩萨如是所修回向所有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菩萨所应作。菩萨是专利益人,不是利盍自己,故所得之功德,皆回向给法界众生。假如虚空界有穷尽的话,众生界也会穷尽,众生业也会穷尽,众生烦恼也会穷尽,但我这个回向的愿力,永远永远没有穷尽。而虚空、众生、众生业、众生烦恼永远没有穷尽,纵使种种不能穷尽的都穷尽了,我这个回向的愿王,仍然是没有穷尽的。这样的念力,连绵相续,没有间断,我的身口意业,恒修这十种愿,永远没有疲倦厌烦,昼夜精进行这愿王法门。

  现在已明白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十种愿力和虚空来争长短,就是虚空没有了,他的愿力也不会没有。这十种愿王,不是单单普贤菩萨自己所修持,要是他单单一个人修这十种愿王,他也不必在华严经上来发表这十种愿王,他教我们一切众生都遵照这十种愿王去修行。他发这种广大无边的心,虚空量的心,等法界量的心,把自己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众生。所有众生和普贤菩萨的愿合成一个,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所有的菩萨又来教化众生。不是说只有普贤一个人才是普贤菩萨,你若依照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去修行,你也就是普贤菩萨;我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去修行,我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普是便利,贤是贤圣,意思是普遍法界,一切众生都称为贤圣,所以普贤菩萨这个愿王,不单是给普贤菩萨预备的,就是怕众生不明白如何修行,所以普贤菩萨才发大慈悲心,发明十大愿王,叫你依照他这种大愿去修行。所以你听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不应说:‘这是为普贤菩萨说的,不是为我说的。’我们听了十大愿王修行的方法,亦应发此大愿依法修行。

相关栏目:普贤行愿品

【学佛有问必答】

如果您在学佛过程中遇到种种疑惑或者困惑,推荐您加佛有的微信号"foyou188",提供一对一的免费人工咨询服务,专家坐诊、有问必答!南无阿弥陀佛。数千个学佛答疑文章已整理,点击这里打开

捐助我们(微信支付)捐助我们(支付宝支付)

十方众生,佛要救你!亿亿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